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倒立的马云
野心铸就日本首富
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当个好爸
美国大学招生像在谈恋爱
人生三悟
书信能否被电子邮件取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书信能否被电子邮件取代?

孟三界

在电子邮件以及现代通讯方式统治人们的交往方式之前,书信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数不尽的电影情节中,陷入爱河的女主角最为幸福的时刻之一,莫过于焦急地等待楼下信差的车铃……

现代人如此,古人亦然。“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尺素”的惊喜,竟然来自鲤腹,对于中国的古人来说,真是“抵万金”的精神财富。

2003年的嘉德拍卖会上,《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拍出111万的高价,而《徐悲鸿信札》则是56.1万元,《郁达夫致王映霞信札》以27万元成交。这些名人的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卖出高价,重要原因就在于纸张的信件中所蕴含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因子,正如作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这是“家书抵万金”的又一个版本。

电子邮件、短信以及社交网络所开创的新型交往方式,正在逐步终结传统的书信。然而,触摸得到的书信能否彻底被虚拟的屏幕所代替?

书信的由来

传说五千年前,波斯王收到了一封来自北方族人的奇特“信件”,看后雷霆大怒,原来这个包袱里面装着一只小鸟、一只田鼠、两只青蛙和五支箭。意思是“你能像小鸟一样飞上天空?能像田鼠那样钻到地底下?能像青蛙那样在池塘里跳跃吗?如果不能,那就不要轻举妄动。若敢踏入我国领土一步,我们就用箭射死你。”

纸发明之前,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书信,比如木头信、兽皮信、树皮信、泥版信、蜡版信、纸草信、布帛信等。

中国古代诗歌里,文人之所以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因为那时候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习惯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为“实物信”,所谓的“信物”,也起源于此。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其开设的“中华传统礼仪课”上,对中国古代的书信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介绍说:“最初,写在竹简上的信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用木板覆盖,然后用绳子扎起来,这个绳子就叫‘缄’,我们现在所说的‘三缄其口’就是封存扎好的意思。后来,古人发明了泥封,即用泥涂在竹简外面,然后盖上印章。”

“网络化”邮政系统

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大量的信件亟须相配套的投递系统。

和互联网一样,现代的邮政系统也是一个网络。

始于周代的驿站,可以称得上现代邮政系统的雏形。辉煌的罗马帝国,每条通往罗马的大路上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驿站,即所谓的“邮驿”。古罗马的邮驿兼具驻扎军队和行政管理的功能,据说,最快的信息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每昼夜270公里。

1837年,由于看到邮件由收信人付费的弊端,英国人罗兰·希尔撰写了《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可行性》的提案,建议官方通过发行邮票来实现邮资的支付。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诞生。

万国邮政联盟的产生,使得欧洲各国乃至所有国家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世界因此也变得更小。 

电子邮件的幻梦

20世纪90年代,当互联网革命甚嚣尘上的时候,有人预言传统邮政将最终走向覆灭。

如今,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然而,人类的通信发展到电子邮件并未终止,更新的通信方式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的地位。手机短信、微博客、Facebook等交友网络……使得人们的交往更为便捷、更为随意。

不占空间、不耗费纸张、电子邮件,是否就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资源损耗呢?

日前,英国《卫报》发表了一份报道,称电子邮件的碳排放量将超过传统信件。目前,碳排放量已经逐渐被作为资源耗费的标准。

平均起来看,一封电子邮件和传统信件相比,前者耗费的资源仅仅是后者的1/60,但是由于电子邮件大量发出,其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信件的60倍,因此造成了资源的更大浪费。

在彭林教授看来,传统的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敬意。

他说:“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敬称和对自己的谦称。比如皇帝自称孤寡道,就是谦称;而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拙荆;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则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因此,书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愫,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所遮蔽的“敬爱”以及和谐的“秩序”。尽管这些传统的元素,连同手写书信所附带的文化价值,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风险。

摘自《世界博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