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搪塞了事
年味的现代元素折射时代进步
春运脸谱是另一种印象中国
互联网热词聚合了历史和民生表述
中原作家群:坚守与突破铸就文化品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中原作家群:坚守与突破铸就文化品牌
坚守成就深度与厚度 豫籍作家纵横四海 河南文学处于最好时期

本报记者 余英茂

中原作家群享誉文坛

河南作家率先“上网冲浪”

刚刚闭幕的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毛德富建议,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亮丽的文化品牌,中原作家群是当代中国文坛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之一,应将其打造成我省的一大文化品牌。

上世纪80年代,文坛就提出“文学豫军”的概念,1995年《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文坛冲过来一支豫军”,多年来,中原作家群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力军。

在当代文坛,“中原作家群”的崛起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文学豫军”实现“中原突破”

其实,“中原作家群”古已有之。历史上,中原作家群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庞大创作群体,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等文学巨匠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

然而,宋室南迁后,中原文学陷入低谷。直到五四前后中国新文学发端起,中原作家才接续了一度几乎断裂的文脉。

改革开放以来,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等各个门类,中原作家群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原突破”。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认为,“中原突破”是当代文坛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大批小说家的涌现,是中原作家群崛起的主要标志。

进入新时期,河南的小说创作持续繁荣。李佩甫的《羊的门》,被评论家誉为“是一部改变了五十年来中国乡土文学面貌的作品,一部对于当代中国史有着百科全书式意义的作品”。二月河的清帝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享誉世界,有人戏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的小说。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评论家认为是新世纪以来中国长篇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在先锋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墨白、邵丽、乔叶、傅爱毛、蔚然、南飞雁、陈麦启等年轻作家的作品从主题开掘到艺术创新,都达到了新高度,获得多种全国文学奖项,有的被译介海外。

河南小说创作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以《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为园地,郑州成为全国小小说的创作中心。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得到普遍承认,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范围,成为当代文坛最富活力和生机的文体之一。

河南散文创作阵营也在全国声誉鹊起。孙荪、周同宾、卞卡、廖华歌、王大海等人散文佳作频出,王剑冰、乔叶、何向阳、王钢等人的散文创作形成高峰,王剑冰以《绝版的周庄》为代表的系列散文受到广泛关注,郑彦英以小说笔法创作的散文别具一格,其作品《在河之南》、《风行水上》等颇受好评,周同宾、郑彦英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展示了河南的散文创作实力。

河南诗界更是名人辈出,多种风格并存,进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诗歌发展鼎盛时期。已故老诗人苏金伞、王怀让,中青年诗人马新朝、邓万鹏、朗毛、森子、高金光、吴元成,女诗人蓝蓝、杜涯、萍子等老中青三代诗人同堂,各领风骚。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系“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与创作相辉映,河南文坛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文学评论家队伍。先有孙荪、刘思谦、鲁枢元“三驾马车”领跑,继而王鸿生、耿占春、艾云、陈继会等人跟进,何向阳、何弘、孙先科等人随后崛起,形成了完整的梯队。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学豫军”一直是中国文坛上一支活跃的劲旅。早在1995年,《光明日报》就发表文章称“文坛冲过来一支豫军”,表明“文学豫军”的地位和影响很早就得到认可。

茅盾文学奖被公认为是全国文坛长篇小说的最高奖,文学豫军已五次问鼎茅盾文学奖,以作家籍贯论,没有省份可与河南比肩。作为创作实力的证明,在历届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骏马奖、电视剧飞天奖等全国重大文学奖项评选中,中原作家群都屡有斩获。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文学豫军是当今文坛一个响亮的名字,前不久她在“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上表示:“中原作家群是我非常尊敬的作家队伍,在当代中国文坛上也是一支不可小视、非常整齐、阵容强大、从未断代、展示着旺盛活力的作家群体。他们之间互相激励、协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坚守成就深度与厚度

中原作家的创作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时也表现出了共同的风格特色。

中原作家群坚守一种“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认为,与文学界的一些求新变成追求怪异的现象不同,在创作中,河南作家坚持追求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坚持可贵的创新意识,形成了鲜明的中原风格与特色。对新与厚的追求融在一起,表现为一种大气。

多年来,河南作家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关注现实、坚守文学精神。新时期伊始,张一弓以直面历史的勇气和现实主义精神,率先冲破题材禁区,创作了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揭露了“极左”思想禁锢下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存困境,轰动全国。南丁的《旗》,开创了反思文学先河。郑彦英的长篇小说《拂尘》,被评论家认为“深入到了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的深部,对于当下社会进行了极为透彻的探究”。与一些对历史、现实采取回避态度的作家不同,李洱对现实和历史具有极大的关注热情,其长篇小说《花腔》呈现深切的历史和现实感;墨白用现代叙事深刻反映社会生活,他的小说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良知的声音,为当代小说的叙事学和社会学分析提供了研究的母本”……

在文坛,中原作家群有着“文脉不断、四世同堂”的美誉——文坛元老张一弓、乔典运、段荃法等宝刀不老,中年作家二月河、李佩甫、张宇、郑彦英等潜心耕耘,青年作家墨白、李洱、行者等佳作迭出。老、中、青三代作家,形成了文学豫军梯队。

河南老一代作家把写作作为毕生追求,为年轻作家做出了榜样,也给商业时代不景气的纯文学赢得了尊严。

二月河埋头15年,创作出13卷系列长篇小说。李佩甫坚持20年,写出“平原系列”。退休后,年逾七旬的张一弓仍然像年轻时一样笔耕不辍,创作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被中宣部列为外交赠书。文学评论家孙荪跟踪研究李凖几十年,数易其稿,完成了《风中之树——李凖评传》。田中禾退休后,10年间埋头创作了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和《十七岁》。在前不久召开的田中禾新作研讨会上,面对老一代作家的不懈求索,很多年轻作家感到了责任和压力。

“八方风雨汇中州,中原作家的创作心态向来都很开放,既能坚守又不断创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敬泽如是说。

进入网络时代,一向“埋头创作,不事张扬”的河南作家直面挑战。2008年10月21日,李佩甫、郑彦英、张宇、杨东明等11位河南籍作家与新浪网集体签约。被新浪聘为首位“文学伯乐”的郑彦英表示:“敢于网上冲浪,就是要让亿万网友检阅我们的作品。”

2009年4月9日,侯钰鑫、杨东明、墨白、乔叶、孙方友等33位河南作家,再次与新浪网签约,显示了雄厚的创作实力。

“文学豫军集体冲浪”引起巨大反响,其作品点击量过亿。文坛称赞此举“丰富了网络文学的类别”,实现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融合”。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说:“网上冲浪,是作家工作姿态的历史突围。”

“走着走着,你就会觉得你已植入平原,成了平原上的一株植物了。”这是读者熟悉的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中的一句话。

身为河南作协掌门人,李佩甫同样用植物的特性来比拟中原作家,他说,中原作家深受中原文化浸润和滋养,具有可贵的韧性和包容性,“他们踏实低调,不浮躁,不炒作,不张扬,他们耐得住寂寞,埋头创作,默默地拿出有分量的作品。河南文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这种可贵品质密切相关”。

豫籍作家纵横四海

在全国各地,从河南走出去的作家身影十分活跃。仅在北京,就有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柳建伟、邢军纪等十余位,他们在全国文坛都影响极大。

阵容庞大的中原作家群不仅包括河南本土作家,还包括国内河南籍作家。

河南镇平籍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很乐意将自己列入“中原作家群”的行列,他说:“在全国文坛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咱们中原作家群都排在前列,河南的文学发展整体状况很好,而且老中青三代都有代表人物,这种交相辉映的强劲势头令人称道。”

将活跃在外地的豫籍作家归入中原作家群,郑彦英认为,这并非仅以作家的籍贯画圈子,而是因其创作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征。

胡平认为,外地的豫籍作家具有鲜明的共同特点,他们的代表作多源于对家乡的体验,在对故乡的审视和理解中达到对人生的深刻把握。

外地的豫籍作家创作的主要文学资源,大多来自故乡河南。周大新笔下的豫西南盆地系列,阎连科笔下的耙耧山故事,刘庆邦笔下的豫东乡土风情,刘震云笔下的豫北农村生存背景等等,他们的创作都和中原文化母体有着天然的、无法割裂的联系。

“无论走多远,我始终依恋着中原大地,对我来说,写作就是对家乡的回忆。”谈到家乡,以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南阳籍军旅作家周大新说:“中原文化厚重深邃,对中原作家群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河南是个出大作家、厚重作品的地方,这块土地上的作家不怕吃苦,辛勤写作,持续关注乡土生活,作品既散发着清新与芳香,也蕴含着苦涩与沉重,具有引人深思的力量。”

河南文学处于最好时期

近年来,我省作家出版的长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书籍达1000余部,短篇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在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很多作家的心已很难静下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指出,文学负有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职责,一部精品的社会影响,远胜几十部平庸之作,如今国内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达3000部以上,值得一读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中原作家群的突出特点是比较沉静,埋头搞创作,二月河创作的“落霞系列”,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都具有厚重的分量。

中原作家群是近年来文坛的“获奖专业户”,仅“十一五”以来,就有《远去的驿站》获“五个一工程奖”,《幻河》获鲁迅文学奖,《乾隆皇帝》获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城的灯》获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奖,《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获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河南几乎没有什么长篇小说,如今每年都有200多部长篇小说问世,可谓百花齐放。”省作协主席李佩甫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河南文学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原作家群已走在全国文坛前列,具有很高声望。”

著名作家二月河也自豪地说,中原作家群在全国都属于强势群体!

“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使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所有经历转化为内心的甘霖,让它从笔下汩汩流出。”省文学院青年作家乔叶这样描述她现在的创作状态。

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下,文学艺术日趋娱乐化、消费化,精神向度缺失,表达方式亦有新变化。面对变革的时代,文学往何处去?这是所有作家必须面对的共性问题。

2010年11月23日,百余位河南作家和来自全国的评论家齐聚郑州,问道黄河,论剑嵩岳,举行“坚守与突破——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探讨在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作家该怎么办。

论坛上,李佩甫代表中原作家群发出了《2010中原作家群宣言》:中原作家群将以全球视野关照、书写本土经验,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原风格的优秀作品,让文学从本土走向全球。

面对文学新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对作品的价值和精神向度有着坚定追求的中原作家群,又重新出发,谋求新的突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