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省会书法家义写春联送市民
文化新风润城乡
喜剧片爱情片
抢占春节档期
改制催生河南最大
公益资产管理企业
多部门严查注水肉
发现问题可打12312
14家企业公开承诺
备足货源稳定价格
市领导节前检查
市场供应旅游安全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六市联手整顿郑州客运市场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公共财政惠民生系列报道之四
文化新风润城乡

本报记者 卢文军

“咱老百姓也要有点精神追求呀。忙完手头的活,我就喜欢来文化大院转转。”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村民刘长明是文化大院的常客,“过去农忙之后闲着没事,只能在家里看电视,要不就打牌。有了文化大院,不仅可以学知识,还能锻炼身体,感觉确实不赖!”不仅仅刘长明,如今不少老乡们都“黏糊”上了文化大院。

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十一五”时期,全市用于文化的支出累计达9.5亿元,年均增长28%。

五年来,全市公共财政的投入结出累累硕果。

全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郑州歌舞剧院、郑州市群艺馆新馆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资6.1亿元的郑州市图书馆新馆已完成投资计划六成左右;市区图书馆、群众艺术(文化)馆建设全部达国家二级馆标准。

目前,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9座,图书馆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6个,文物机构16个,艺术表演场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19个。

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财政共投入2093.1万元。一份投入,一份收获。《风中少林》囊括了国内所有舞剧剧目大奖,包括“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全国第五届‘荷花奖’金奖剧目”等,成为我市一张城市名片和文化名牌。

2008年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云水洛神》完成创作,开始公演,这是由市财政投入1200万元打造的又一部优秀舞剧,公演以来赢得广泛好评,2009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

为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市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建成以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禅宗·少林》、登封嵩山产业园区等为代表的文化园区和项目,打造了包括《小樱桃》、《少林海宝》在内的一系列知名品牌。五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8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l38.8亿元,保持了年均15%的增速。

2009年设立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0年对各动漫企业奖励1000万元。动漫企业发展到60多家,产业年生产能力在1万分钟左右。

郑州电视台和超凡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摄制的我国首部大型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在央视5个频道及河南电视台等12家省市电视台播出、重播,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时刷新了该频道开办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

自2008年起,投入6200万元建设1300个农村文化大院、50个乡镇文化站,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每年投入120万元,举办“绿色周末”文艺演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让艺术走进普通百姓。

单就2010年而言,我市完成了国家下达我市的30个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任务;完成了省下达我市的5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633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村级点升级改造、98场舞台艺术进乡村送农民活动、299个农家书屋建设和27048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作任务;完成新建改建500个农村文化大院、100个社区文化中心,100场“周末戏曲大舞台”演出和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等列入市十大实事任务。

几年来,全市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今后,我市仍将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的倾斜力度,探索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