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国际国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今后10年水利投入翻番
美外交官巴基斯坦惹命案
孙中山孙女孙穗芬在台辞世
比利时或召回驻塞大使
云南查实昆明家乐福
存在三方面价格问题
沪向家乐福三家违法门店
政府价格监管要给力!
安徽1600余万亩小麦受旱
河北严重干旱
北京破60年来最晚初雪记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今后10年水利投入翻番
——权威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为了我们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据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29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

一号文件全文约8000字。共分八个部分30条,包括: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的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样的定位,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粮食安全: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

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一号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根治水患: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凸显“最严格”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划定“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说,与之相应,就是要建立三种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陈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将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水价改革:促进水节约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对于水价改革会不会增加低收入群体负担,专家认为阶梯水价比较科学,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