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文霞
“三六九,往外走。”这几天,郑州火车站一直维持在十万人以上的大客流,“三品”检查仪前,53岁的乔铁玉坐着一动不动,两眼紧盯显示屏,看着一件件行李“过关”。
昨日是正月初八,乔师傅7:30来到单位,8点准时上岗。旅客一进站首先要进行“三品”检查,乔师傅的岗位就在进站口的玻璃房内,从外面刮进来的寒风,使这里寒气袭人。乔师傅穿着厚厚的大衣,全神贯注盯着屏幕上滚动的行李。“外面有啥事都不知道,一上班就只顾看行李了。”在显示屏上,一件件行李变成了黄、蓝色图像。“看,这是饮料,这是瓶装水,这是水果……”原来水和饮料在屏幕上是不一样的,纯水是蓝色的,饮料却是黄色的。
“眼睛酸痛,就揉揉,却不敢离开屏幕。一件行李在显示屏从出现到消失就三四秒,一眨眼就过去了。”乔师傅说,“遇到客流高峰时,6台安检仪全部打开,人员全部上岗,没人替班啊。不过,客流一少,我们就能轮着休息了,往远处看看,扭扭腰。”
车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春运时站上加了很多临客,每天的10点到13点是发车高峰,安检员忙得连吃午饭都没时间,有人帮他们把饭打来了,也没空吃。没办法,站上专门给他们配了一台微波炉。冬天天气干燥,但他们也不敢喝水,没空上厕所,乔师傅的嘴都烂了,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时,还结着痂呢。
乔师傅挺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他说:“我们是为旅客平安出行把关啊,责任重大。现在旅客带危险品的少多了,越是这样越要小心。啥事都没有,我们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