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自贡制灯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自贡制灯人

制灯人

花灯“点”亮绿博园。

春节前一个多月里,冷清了一阵子的绿博园育苗园里突然热闹起来,一群操着异地口音的男女在这里忙碌进出,他们是自贡来的制灯人。到郑州后还没休息就开始忙活了,看图纸、准备灯会的材料、调配工作人员……赶在2011年的春节前,他们得完成56组共3000余盏灯的制作安装。

年届六十的李大平就是这次制灯大军中的一员。在绿博园“2011迎新春大型灯会”中,他担任美工师,负责统筹全局,哪一天工程该到哪道工序,他心里都得有底,还要不时地协调各个工种间的衔接。论起自己制作花灯的历史,李大平已经论不清楚了,自己打小就喜欢这个,在自贡几乎家家都有做灯的手艺人。

在别人眼里,做灯就是个手艺,李大平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花灯制作是门艺术,还很严谨。“要琢磨的事儿很多,不单单是要做好构图,从外形设计上考虑美观和人们的审美趣味,还得有可靠的数据计算构图的实际可操作性。”

“花灯制作也有潮流,像这次郑州‘回望世博’灯组中,我们用彩灯再现了上海世博园中个性突出、造型别致的世博建筑,近来不少地方邀请我们去做世博灯,所以说,花灯是传统的,承载却很现代,也迫使现在的制灯人不停地思考创新。”李大平说。“很多人不理解制作大型灯会的复杂与艰辛,认为很简单,其实不然。就这次郑州的灯会来说,各类工作人员近百人,包括电工、美工、钳工、焊工、架子工、木工、装裱工,每道工序缺一不可。”

在现场目睹了多个大型灯组的制作过程后,记者对李大平这番话感受颇深:伫立绿博园枫湖水面的“世博轴”有着喇叭花般的造型,底座小、顶端大,高度18米,相当于一栋五六层的楼房。制作的工人们先按照比例焊好内部的铁架结构,焊接的时候“头”在下,“底”在上,否则根本无法操作,成型后,从制作的地方拉着焊好的铁架到湖面,再一块块拆卸下来,按照喇叭花造型再重新安装一遍。

在郑州做灯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制灯师傅们吃、住都在绿博园的育苗园,厨师自带,就住在育苗园温室大棚,没有休息日,每天起早、熬夜加班。“这样加班加点地干,就是为了给节日的郑州市民带来欢乐,虽然累点,但看到自贡的花灯点亮郑州,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天天奔波于偌大的园区,李大平没有喊“累”。

制灯师傅们还常有机会出国,走访的国家大多是东南亚,李大平说,外国人感觉中国的花灯很神奇,有时候一看就待上半天,不过,由于语言不通,大多彼此会意一笑,没能进行更多的交流,尽管如此,这些自贡来的制灯人却在异国他乡也弘扬了中国的花灯文化。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师傅们大部分已经赶回家中和家人团聚,还有少部分人却得留在郑州维护灯组,直到灯会结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00多年前,辛弃疾这句刻画元宵灯会景象的佳句令人唏嘘回味;2011年兔年元宵节,在郑州绿博园,来自四川自贡的百名制灯师用灵巧的双手在园区近2000亩的湖光山色中努力为郑州人再造胜景。年年岁岁灯绚烂,制灯幕后几人知,记者走进制灯现场,了解那绚烂背后的人和故事。

策划 杨光 王璇 图片 李焱 实习生 徐宗福 文字 李颖

制灯艺人李大平。

高大的木架上,女工们正在粘连“巨兔花灯”。

“九龙壁”花灯是由杯盘碗碟制成的。

“世博中国馆”亮相园区。

制灯艺人为花灯人偶精心装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