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乔普 通讯员 胡云峰
近日,记者在中牟县姚家乡走访时看到,不少农民都在大棚里穿梭忙碌。“农家少闲月,过年人倍忙”已经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用老乡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不失寸光阴。”
正月十六上午,记者沿省道223线从中牟县城一路南行。姚家乡政府所在地,乡里组织的盘鼓大赛正在紧张地进行。但是,就在热闹的比赛现场南侧的竹竿市场,前来购买竹竿的农民更是络绎不绝。商户李延兴介绍说,早上他们还没有起床,就有人来敲门选购竹竿,不到10点钟,他们就卖出了6宗、大约500多公斤竹竿。“这几年乡里的大棚反季节西瓜发展迅速,竹竿成了抢手货。这不,昨天刚从外地运回的一车竹竿,现在就剩这么点了。”李延兴指着身后的4捆竹竿,笑得很开心。
“不抓紧不行呀。瓜苗已经两叶一心了,不把棚体弄好,就会耽误移栽。”罗宋村村民宋二栓刚把两大捆竹竿装上三轮车,“农作物得赶时节、抢机遇,错过了时节就不能卖出好价钱。”刘张村的王新群爷俩也是一大早就赶到了市场,一直在挑最好的竹竿往车上装。这几年从大棚生产上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扩建了一个棚,“瓜苗过(农历)二十就得移栽,时节不等人那。”
在罗宋村、闫家村、小胡村的大棚区,随处可以看到正在大棚里忙碌的人们。
记者走进小胡村的几个瓜棚,每个棚里都有人在忙碌:给瓜苗放风,嫁接瓜苗。放眼望去,整个田野都是白茫茫一片,大部分棚体已经建好。村支书胡会增说,这几年小胡村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气候。“过去搞大棚都是动员了再动员,而现在都是比着弄:这家弄一个,那家就会弄两个。一亩地的大棚西瓜,少说也是三四千块,是露地种植收入的好几倍,再加上延秋辣椒,一个棚基本上达到上万元,人们咋会不干呢?”
暮霭中的小胡村,到处是新建的小楼。村民胡刘顺告诉记者,现在大伙儿吃的靠西瓜、住的靠西瓜,尽管是新春佳节,人们忙的、谈论的,也都是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