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陆健的书法艺术
《何处是“江南”?》
无尘居诗抄
浪子回头
一起变老
13
5
枝头春意
平淡之甘
红高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陆健的书法艺术

庄伟杰

陆健在艺术能量上积蓄了数十年,在文学创作和教学研究之余,他一直在中国书法的世界里游弋着。品读他三册书法集中的每一幅作品,皆让人看到了他篆书创作的新气象、新风貌,同时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思考,渗透着他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

可以说,陆健之于篆体书法犹如写诗作文,总是关注于各自特性的理解,然后阐幽发微,触类旁通。尤其是对甲骨文书法,他甚至是站在文化的立场来加以观照,使得其篆书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在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性的诉求中,他的个体生命体验和艺术思想融入到黑与白的抒情叙事中,甚而将传统文化的积淀,当做精神源流渗透于篆书艺术的形式流变中,使得其篆书创作内蕴历史意味,且具有现代气息,从而找到了自己可供遵循的一条通往自由境界之“道”。纵观其以篆书为主的作品,起码有几个突出的特色值得称道:

熔铸古法,意在抒情。陆健对篆书的感知和把握,是带有深入研究性质的融会贯通,而非一味徜徉于“学古”之汪洋中,可谓遵法而不守法。看得出他从前人的探求中获取启示,提炼出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感知的文化内涵,而用笔的任情挥舞,意度自为高远,笔笔中实,字字气盈,凝重含蓄,方圆兼备,表现意味十足。他的篆书创作不是照搬或拼凑式的简单模仿,而是以“纳古出新”的实践,在学古中熔铸新的肌理,即溶入己意而自立新貌,显得活脱生动,情趣盎然。可谓:熔铸古法而意在抒怀。

形藏风骨,神采丰泽。细细品味陆健笔下的篆书创作,字里行间似有一股刚健清新之气,给人豪情满怀,胸无滞碍之感。其中流露出的是一个艺术家所特有的风骨,即气概与格调。这就是一种骨气,由此而表达的是骨力,是内在的说不清的需要细心琢磨的东西。或许,那就是古人所谓的“神采”,它得益于“气”,也得益于“道”。至于形质,则是在挥洒之外自然而然的构成,正是:“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诚然,形质并非不需要,有时又决定于风格的外在。书法笔墨之道,最讲究形神兼备,即表现出来的线条要有张力、有弹性、有精神。意到容易笔到难,倘若笔道偏平,线条干瘪而无力,则气血两亏,作为学者型书家,陆健是沿着形而上的脉络来演绎书法的,因而笔力气血流畅,骨肉洞达,墨韵丰泽。

通体朴雅,外逸内刚。书法之道的高妙处在于刚柔、朴雅、动静、内外等矛盾的纠葛中相生相因。有人说艺术是一种感觉,其意是指先天的禀赋才气,也表明个人综合修养的一种自然流露。清人刘熙载《艺概》如是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有时只要通过一点画、一线条便可洞察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与情感律动。我们发现,无论在横幅、条幅、斗方或扇形构设的作品中,陆健皆能于尺幅之内倾注笔情墨韵,或古朴苍遒而又动静相宜,或力透纸背而又刚柔相济,在自然运行中却给人通体朴雅,外逸内刚的印象。或者说,他的作品大多具有丰富的表情,其势如象,沉稳畅达。

重在趣味,参悟求道。陆健篆书创作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所接受的传统经过一番咀嚼之后又有新的升华。进一步说,他是将古法与求道相融合,在承续传统的基础上破除窠臼,注入个人性灵或新的时代精神,力求建立自己的法则。由于历史上的甲骨文是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线条略嫌单调,倘若只是照抄其字形,肯定称不上是书法艺术。而书道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法与道中走出来,即师其心不师其迹,求其神不求其形。对此,陆健的高明之处是对甲骨文书法加重了趣味,试图以从容自如的笔调为之,时或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不断参悟刻与写、空与有、黑与白等诸种对立关系的相依相伴,贯穿一种自然、自在、自由的再阐释、再创造的过程,力求达到阴阳的和谐与平衡。犹如诗外之境界,乃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难得的是,在篆书之外,他在行书上也下了相当的工夫,那一波一磔,与他所陶醉和擅长的甲骨文金文为主的篆书,皆是以自身的功力、阅历和学养来构筑那个平常而别致的书法艺术空间。

总之,陆健的书法古雅浑厚,充满刚健之骨、苍劲之力,却不蹈险怪,归于纯正朴茂。观览其书风,虽远离所谓的流行书风,但他在古人的艺术资源中寻求与自己心性相默契的结合,澄怀抒性,同样洋溢着现代气息。以这种淡泊安然的坚守姿态而“游于艺”,是与个体人生体悟与自我完善的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而这恰恰是其篆书力量的源泉和真实展示。可以说,陆健先生的篆书作品不是诗却有着诗的意境,不是画却有着画的情趣,不是歌却有着歌的韵味,不是舞却有着舞的灵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