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0
《万历朝鲜战争——中日大决战》
国画
“诗词”相识燕归来
拍瓦子
“二月二”的习俗
清东陵
“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傻气”
一个人的抗日
1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的习俗

路来森

二月二谓之“惊蛰”,民间示为“龙抬头”。这一称谓和习俗起自元代。元以前,二月二也有一些民俗活动,但却与“龙抬头”无关。

二月二的观念,大约出现于隋朝至唐初这一时期。从隋至宋,每年的二月二,主要有两项民俗活动。

一是户外踏青、采菜。白居易就写有一首以“二月二日”为题的诗歌,记载踏青一事:“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春游的青年很多,在渡口都排成一队行走的情形。与踏青相伴而行的就是“采菜”也叫“挑菜”,即摘取田野中的野菜,采食或熬汤沐浴。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月令》中就记载:二月二日,采取枸杞煎汤,于晚上沐浴,不仅能“令人光泽”,而且还能“不病不老”。因之,“挑菜”的活动意义,主要就是祛除百病。这一活动,应该是流行于南方。 二是举行“迎富”活动。“迎富”来源于“迎福”,本就是一种祈福活动。一开始,只是百姓在自家门前烧纸“迎富”,后来发展到一些地方的太守,也出郊“迎富”。其实质就是求吉祥。

元明清时期,二月二日除踏青活动外,始盛行“龙抬头”风俗。这一时期的习俗,可分为两类:一是与“龙”有关的,二是与“百虫”相关的。

与“龙”有关的是:“引龙”和“忌针”。二月二日,视为“龙抬头”,这一天,各家都要早起汲水,或以灰线引至门,或开庙门祭龙神,这就叫做“引龙”。“引龙”习俗,反映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忌针”,《燕京岁时记》有明确的记载:“(二月二日)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可见,也是表示对龙的尊崇。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与“百虫”有关的活动是:“煎饼贴符”和“灶灰围屋”。惊蛰以后,百虫出土,所以在农村,防虫就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煎饼贴符”体现的就是:通过对食品的煎来煎去,反复煎烤,以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此时的“灶灰围屋”,也是为了抑制害虫。嘉靖河北《广平府志》就有记载:“二月二日,撒灶灰围屋房,禁蝎。”

此外,在不同的时、地,还存有众多充满情趣的活动。如: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

时至今日,北方农村仍流行“打囤”的习俗。即,在二月二日早晨,于院内或大门外,撒草木灰呈圆圈形,似古农村的粮囤。圆圈内撒粮米(谷、豆、麦等)少许,圆圈留一出口,有的还在出口处,用草木灰撒成阶梯状,以示“登梯取粮”,暗喻粮囤之充盈。这一习俗,应当就是古俗的遗存。以草木灰撒圆圈,兼有“引龙”和“防百虫”的含义,而“粮囤”形,则蕴含了百姓期盼丰收、粮米满仓的美好愿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