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梅兰芳的生活方式
学生“行头”的变迁
《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
19
11
我爱北京天安门
找爸爸
暖风
王蕊芳行草条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梅兰芳的生活方式

梅兰芳的生活方式

梅兰芳早就习惯了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早年在北京缀玉轩,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来参观交流。梅兰芳家的基本陈设是中国式的,可是接待客人往往很西式,他们家有精致的锡兰红茶和龙井茶,也能吃到英国松饼和各种北平小点心,一张流传到现在的照片能显示当时梅宅客人们的中西融合享受:沙发上,端坐着若干梅家的客人们,背后是中国式屏风,手中端着的是英国式瓷杯,巨大的留声机在沙发边,整个20世纪20年代,梅家迎来送往的客人几乎以千余计。

这些来自各国的客人们也使梅兰芳对西方的生活方式毫不陌生,齐如山回忆,在去纽约的火车上,梅兰芳请大家吃饭,第一个点的就是“牛肉扒”,不过美国火车上分量特别大,一盘上来就吓住了大家,梅兰芳开玩笑说,这种东西,是喂动物园的老虎的吧,结果,4个人才勉强吃了一份。

从美国演出回来后,梅兰芳做出了让亲友们吃惊的事情,就是学英语。当时在上海马斯南路的梅宅路口,每周二和周四都会出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英国老太太,要教梅先生两小时的口语和语法。提前到的时候,她就在附近的吕班路散步,仆人们请她进门,她都拒绝,说不能占用梅先生宝贵的时间。梅兰芳自己也事先整装等待,准3点开始从楼梯下来进入书房,闭门学习两个小时不会客,那是雷打不动的安排。

与此同时,梅兰芳还开始学习西洋音乐,为此还购买了钢琴和小提琴,移居上海后,请了陈能方做他的音乐老师,还顺便请他教交谊舞。不过,梅兰芳一向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朋友们建议他把精力放在京剧上,他于是在懂得一点西洋音乐常识,凑合能跳几步狐步舞之后,立刻放弃了尝试,把钢琴送掉,家里只保存了一把“阿马蒂”名琴,最后转赠给了琴师杨宝忠,而杨宝忠则用自己的斯特拉迪瓦利牌小提琴和他交换。梅兰芳对小提琴的感情一直很深,尽管后来这把琴给了梅绍武,但他1951年去维也纳参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时候,还是去了专门的乐器商行,想为琴配上良弓。当时店老板听说是中国艺术家来到,连声道歉,说是因为战争后缺乏制造琴弓的良手,所以店里没有一把值得购买的弓。他以为梅兰芳要买一把高级琴弓,不肯把货架上的一般物品拿给梅兰芳看。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收入减少,当时出国也没带多少钱,最后只买了几根好的琴弦回来。

尽管放弃了学习西洋交谊舞和西洋乐器,梅兰芳对英语的攻读倒是持之以恒。1937年去香港后,还专门请了英语教师,他终于能用英语会话,并且还能读萧伯纳等名家的原著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