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各界植树忙
处处添新绿
《水月洛神》晋京
演出完美谢幕
地震海啸狂袭日本
郑州屡创文化精品
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
找准定位构筑新商都
创新 创出中原新名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创新 创出中原新名片
创造“郑州速度”

本报记者 王文霞 孟 斌 文 丁友明 图

2003年1月20日,总投资22亿元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拉开了郑东新区的建设大幕,这一天也成为郑州城市建设的新纪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郑东新区的建设经历了无数风雨,终见彩虹。

“这里是河南的浦东。”

“是不是赶上深圳速度了?我看是这样!”

“我的朋友来郑州,有两个地方是必看的,一个是河南博物院,另一个就是郑东新区。博物院看到的是河南的历史,而郑东新区看的是河南的未来。”

这是一组全国报业的老总们参观东区时的留言。人们惊叹郑东新区的建设速度,8年多的时光,平地起新城,创新出奇迹。

创新思维,市场运作,

打造“郑州模式”

在150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新城区,这在全国也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遵循,只能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解难题。

不同于其他新区的建设模式,郑东新区没有依靠政府机关搬迁带动。统计表明,2000年,郑州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46亿元,2001年也有56亿元,这对需要几百亿开发资金的东区来说,依靠财政的投入太少、太慢,无法满足郑州、河南谋发展求跨越的雄心。

2003年郑东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2004年为62亿元,2005年为110亿元……2010年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20亿元,8年间累计投资达986亿元!而这些钱都是从市场“挖”来的。

“市场运作、自求平衡、良性循环、滚动和可持续发展”,是这组惊人数字的强力推手,用市场之手对各种资源进行配置、组合,郑东新区走出了一条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

郑东新区启动时,市政府投入了10.5亿元,用于老飞机场的拆迁补偿。靠着这十个亿的政府投入,东区在市场的“深海”来了个“腾空大挪移”,成功吸引来了上百亿资金的涌入。靠着55.5亿元的银行贷款,郑东新区累计支出近200亿元,靠着这些资金,郑东新区修建了道路、桥梁、水系、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成学校、社区卫生站等民生项目,按时足额支付了农民的征地拆迁和安置社保资金。2004年8月,郑东新区CBD内环的一块土地成功拍卖出265万元/亩的最高价,被媒体称为“郑州第一拍”,此举极大地振奋了投资者的信心。此后,东区所有的土地都实行招拍挂,这种土中生“金”、自我滚动的运作模式,使东区不断成长、壮大,郑东新区建设也开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圆满实现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

2005年1月30日晚,郑东新区起步区道路首次亮灯;10月21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首次开展;12月,郑东新区起步区市政设施基本完成,CBD内外环有28栋高层结顶,其中7栋竣工;

2006年,如意湖、运河注水通航;年底CBD内环30幢高层全部建成。

2007年11月29日,河南艺术中心投入使用。

2008年2月2日,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总结表彰暨“十年建新区”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目标完成,“十年建新区” 的号角吹响。

在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完成的986亿元投资中,社会资金投入占到70%以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郑州考察时充分肯定了郑东新区的建设:“郑东新区是市场化运作,不仅使东区发展起来了,也把整个城市建设搞活了。”

运作模式创新仅是其中一项,创新是郑东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建设模式创新。在开发建设前期,30多人的东区管委会只负责建设,金水、管城两区负责拆迁和管理,同时成立郑东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新区开发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小政府,大服务。

管理模式创新。市政管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整体打包,全国招标,由11家专业的公司进行市政养护,65平方公里的建城区,市政管理部门只有30多人,建立了企业运作、政府监管的市政管理新模式;行政审批“超市”化,相关职能部门集中一处,一站式服务;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由香港会展管理托管,河南艺术中心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执法体制创新。成立综合执法局,统一负责规划、土地、市政等管理,实现了综合执法。

迎难而上,顽强拼搏,

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新城区,难度之大、困难之多超出想象。建设刚一开始,各种考验便接踵而至。

时任主管城建的副市长丁世显介绍说:2003年4月,一场全国范围的抗击非典战役打响,人员限制流动,材料无法进场,郑东新区所有工程几近停工;非典刚过,时断时续、长达数月的夏秋雨汛又不期而至,73场、90多天的降雨,使整个工地一片汪洋,无法正常施工;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郑东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一年竟没有贷到一分钱。

曾任郑东新区常务副主任的戴用堆,2004年5月从建委来到东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没想到,刚来就遇到个“下马威”:由于资金短缺,2004年年初,几乎所有市政工程都停工了,有些施工队干脆撤出了工地。这时的郑东新区没有建成一条道路、一座桥梁。基础设施不到位,一切都是空谈。“想想那时候都不知道咋挺过来的!”

“郑东新区建设关乎郑州投资环境,刻不容缓,一定要加快建设进度,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出形象。”市主要领导一再强调。

重压之下事业出焉。

郑东新区管委会、各指挥部立刻行动起来。在抗击非典的严峻形势下,携带防非典药品深入一线慰问;各施工企业纷纷立下责任状,防疫情,保工期,求质量,促进度;开展“二分之一工作法”,管委会一半人员深入到项目单位、一半时间、一半精力用到施工现场,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和全程管理,大大推动了郑东新区建设进度。

2003年四五月份,CBD内环15栋高楼在不到一个月内相继开工,高层建筑以每个月平均4~5层楼的速度施工,创造了“郑州速度”。许多郑东新区的建设者记忆犹新,管委会干部职工从建设之初,每周只休息一天,加班熬夜更是常事,一些青年人忙得没时间结婚,

(下转第二版③)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