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①)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并朝着打造1000亿元工业园区的目标迈进,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
郑州速度——
引得群企聚东南
2010年8月,在郑州市区东南部经开区投产的富士康郑州首条生产线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郑州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球“代工帝国”富士康项目落地和第一工厂开工,创下了被称为奇迹的“郑州速度”,成为河南新型工业化大省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富士康的落户,将带动更多制造企业集聚河南,标志着更大范围的产业转移正拉开大幕。”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评论说,甚至,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可能成为中国工业新的布局重点。
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经开区已聚集各类工业企业1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05家);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上市公司直接投资项目31个。入驻经开区的大项目如一个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相关产业不断集聚。通过企业联动、产业互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就近落户,实现区域集中、企业集聚、产品集成、开发集约,初步形成了有产业龙头、有骨干项目、有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日益彰显。
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强势崛起:以郑州日产、海马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大势,将成为郑州市打造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的战略支撑;以中国龙工、郑煤机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实力强劲;以郑州旭飞光电为翘楚的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以中粮郑州工业园、双汇食品工业园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在全市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成为同行业的领军者。郑州旭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攻克了液晶玻璃基板制造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郑煤机集团自主研发的产品创下了掩护式液压支架的世界高度;四方达研发的聚晶金刚石拉丝模坯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钻石精密起草的七项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工业兴区——
经济高地争创新辉煌
纵观发达地区发展之路,区域经济的差距在工业,区域经济的竞争在工业。
实现工业兴区,打造郑州新区的经济高地,是经开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发挥郑州核心增长极的进程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回首过去的五年,经开区矢志不移走工业化之路,工业经济得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工业立区到工业兴区的惊人一跃。
以日产汽车、海马汽车等项目形成的汽车工业园,以郑煤机、中国龙工、中铁盾构等项目形成的装备制造工业园,以中粮、中烟、益海嘉里、百事可乐、杜邦等项目形成的电子信息工业园,以国药、华润、九州通等项目形成的医药物流工业园等百亿、千亿工业园已经和正在形成。
2010年,经开区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9.9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0.6%。工业总产值完成130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平均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3亿元,是2005年的3.2倍。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4.8亿元增至23.2亿元,是2005年的4.8倍。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15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综合实力在全国经开区中的排序前移5位。
今年,随着20个大项目的陆续投产,经开区的经济总量将呈现井喷之势。“一些经济指标会出现惊人的增速,可能会有人不相信,但这就是几年来积蓄能量的集中释放,是实实在在的。”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延明说。这一点记者已从经开区统计报表中得到了印证:今年1至2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1.3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完成31.5亿元,同比增长5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7亿元,同比增长275.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40.6亿元,同比增长298%。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修炼和积蓄,经开区已经锻造出先进制造业的强健体魄,有了依靠产业领跑中原经济区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高地的信心和底气。未来五年,经开区将以大项目为支撑,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先导示范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继续着力做强做优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力争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一个蓬勃成长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必将在郑州新区的版图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