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聚焦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男子海啸卷走两天后获救
核电站面临新爆炸风险
3284名中国公民平安
应对核辐射
八方驰援
日本修正震级至里氏9.0级
盈江震区学校陆续复课
纽约车祸已致14人死亡
纪念穆青诞辰九十周年
学术研讨会在郑大举行
盘点两会“网络热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深层求解“上学难”
——代表委员辨析教育不公平是资源不足还是配置不均

两会期间,教育部与15个省级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会前民意调查位居公众关注度前列的教育公平问题,政府工作报告采用了“均衡”“更加公平”等提法。

根据有关方面分析,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于解决“上学难”、破解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议案提案不仅明显多于往年,而且质量明显提高。代表委员不只是浅层次地呼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上学难”,而是提出了诸如“上学难”的根本原因究竟是资源不足还是配置不均、发展教育的目标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实现公平、如何看待优质教育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这是一名学生在向同学展示老师剪出的轴对称图形(3月1日摄)。延兴小学附近是哈尔滨市最大的棚户区白家堡,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公平“短板”:

投入不足还是分配不公?

焦点:“择校热”“占坑班”“条子生”……今年两会上,这些字眼在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和发言中被频频提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两会前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30个主要城市教育公平指标评价明显下滑。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有学上和免费上学的起点公平后,教育公平的“短板”在哪儿,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观点一: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东关小学校长方青代表: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关注的主要焦点是接受同质教育的过程公平。主要根源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带来的短缺。

观点二: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负责人冯世良委员:长期投入不足,高质量学校成为稀缺资源,与随着社会发展群众大幅增长的需求不匹配,是导致“择校热”等现象的直接原因。

观点三: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代表:没有“资源公平分配”就没有“教育公平”。一些地方为立竿见影出教育政绩,将有限经费投向见效快、基础好的学校,使得薄弱学校欠账太多,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随之又带来另一个分配不公,“权择校”“钱择校”现象愈演愈烈。

均衡发展:如何看待优质“精英教育”?

焦点:发展不均衡,一直被普遍认为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根源之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观点一:浙江杭州高级中学原校长缪水娟代表说,公平只是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并不矛盾。在现阶段教育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的情况下,优质教育资源存在,能发挥人才培养和改革实践先驱作用。

观点二: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代表:均衡发展不是要“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一个缺乏优质教育的民族未来必然堪忧,社会上保持一定数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必要,这符合效率优先和人才培养需要。

观点三:方青代表:基础教育应该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相同质量教育。只要有优质学校的存在,“择校热”就不会降温。

政府责任:

在大公平的前提下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焦点:新的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各地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然而许多地方却仍保留着“重点学校”。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办教育,责任和角色应该是“造峰”还是“填谷”,优质的“精英教育”应由谁来办,都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观点一:河北唐山市第一中学教师王学红代表:重点校、示范校是一定历史时期产物。要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就是要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公办重点校、示范校名号,坚持就近入学。

观点二: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然代表:政府的职责就是实现让所有的孩子有学上,并逐步实现上好学。一些地方通过公办名校办分校、实行名校集团化扩张来均衡教育发展,结果却是“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但这并不排斥优质教育,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办优质教育,满足那些有条件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增加教育可选择性。

观点三: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凤宝代表:公办的所谓重点校,却只有少部分人获得享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严重影响教育公平,还容易滋生教育腐败。政府公共财政任务就是要放在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质量上,从而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