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震痛之殇与城市“大避难所效应”
花钱就成洋“博士”
如何走出地方政府“缺钱”困局
考核转变发展方式要动真的
教辅教材缘何难以循环利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教辅教材缘何难以循环利用
巨大的消费市场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牢固的利益链条艰难的推广路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图书市场里的各类教辅教材书再次成为了热销货源。这种被称之为“快餐”文化的图书,其实早在多年前已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和教育工作者们的热议。他们提出教辅教材书应该实施循环利用,以此来落实国家的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新举措,应予以制度化。

自2008年开始,全国多个省份开始实施义务阶段部分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作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节约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时至今日,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这一方法仍未得到全面实施。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这一好的方法,缘何会难以推广?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巨大的消费市场

午后,阳光照耀着大地,郑州市陇海西路图书市场内一片繁华景象。大堆的图书堆积得犹如小山一样,散发着油墨香味,成群的消费者把偌大一个市场挤得水泄不通。

“每年春节过后,都是购书高峰期,特别是教辅教材类图书,更是供不应求。”一位售书老板边忙着手中的活,边对记者说道。

据调查了解,该图书市场在全省属于一个较大的图书销售市场,很多外地书商都来此市场购买各类教辅教材书。每年寒暑假开学之际,各大出版社的图书整车整车地拉到这里,然后再由这里的商户批发给来自全省各地的销售商,这其中还不乏各类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人员。

一位来自洛阳某学校的宋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抱怨说:“我都来郑州三天了,还没抢到货。眼看学生马上就开学了,要是再拿不到书,回去咋给学校领导交差啊。现在不怕书贵,就怕抢不到书。以前都是书商送上门找到我们说好话,现在反倒成了我们亲自跑来,请着他们好吃好喝掏着高价,还是弄不到书。”

宋老师说,他们学校属于民办学校,学生三千多人。一到开学时,最头疼的就是购买各类教辅教材书。虽然国家统一分配的有,但那一点远远不够学生们用,学校只好派他来郑州购一大部分图书来填补。

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张先生也感叹道,现在生意是好做,但教辅教材图书很难弄到。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该图书市场拥有各类图书销售商户多达百余家。所经营的图书五花八门,从学前教育类图书到社会各类图书应有尽有。可就是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量,还是让这些书店显得供不应求。

一位在该图书市场从事教辅教材批发多年的刘老板说:“这些图书,都是从正规出版社送过来的。但由于需求量很大,每年都会出现拿着钱买不到书的现象。”

记者提出,现在不是已经推广教辅教材循环利用了吗?为啥还会出现这种抢书现象?他听后笑着说:“虽然多年前已经实施推广教辅书循环利用了,但真正能做到这点的还是很少。很多地方依然是沿用的传统做法,书用完后就废掉了。如需要,再继续掏钱来买。”

郑州市某中学校长算了一笔账,以初中生为例,不少学生每学期购买的教辅书一般不少于4本,每学年花在这上面的钱就有两三百元,高中生花钱更多,郑州市现有中学生48万多人,保守估计一年下来仅初高中生买教辅书就要花费近1亿元。

据记者调查了解,该图书市场,每年所销售的各类教辅教材类图书高达5000多万册,所涉及的销售额高达数千万元。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量,也给销售商们带来了滚滚财富。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教辅教材图书的热销,让很多人看到了图书所存在的巨大商机。虽然国家一直在推广实施教辅教材循环利用,可这并未能缓解教辅教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切都源于传统的教辅教材使用,与现代所推广实施的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的碰撞。

郑州市某中学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推广实施教辅教材循环利用,这是一项很好的办法。可真正执行实施起来却很难,课堂上,很多学生需要做笔记,画重点段落。一本新书,从开学到学生使用完,里面画得很乱,再加上现在一些学生不爱惜图书,等到学完课本后,书也几乎等于报废了。如果再重复利用的话,根本没什么价值了。”

一些学生在接受调查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很多笔记直接是记录在了书上,这样学习起来也方便。用铅笔记的笔迹过段时间会模糊,很多学生现在用的都是原子油笔或者水笔直接在课本上画题做笔记。一些辅助学习资料也是如此,所以使用过的这些书根本没办法再摩擦干净,也无法再循环利用。

记者在某中学教室看到,学生书桌上所堆积的各类学习图书均写满了笔记,画满了各种线条和提示。这些用原子油或水笔书写的字迹,用橡皮根本无法擦掉。

孙淑华,郑州某小学教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年来,我们教学生还是沿用的传统方法,即笔记直接记录在书本上。这样也方便学生使用和查找。如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复习起来比较麻烦。这样一来,一学期下来,课本上记满了各类笔记,书到下学期也就无法再使用了。国家推广实施教辅教材循环利用是件好事,可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使用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也试着让学生不要在课本上乱涂乱画,把课堂笔记记录在笔记本上。但试用了不到一学期就实施不下去了,一些学生记录乱七八糟,复习时需要边翻课本边找记录的笔记相互对照,很是麻烦。还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笔记弄丢了,书本上一片空白,虽然书是保住了,可以循环利用。但学生无法温习当时的讲课内容,给学生和老师都造成了很大麻烦。”

教育专家对此指出,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记录模式与现代推广实施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方法形成了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教辅教材书循环利用其难度相当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来改变这一传统做法,只有这样才能由传统方法转变为现代做法,打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教辅教材的循环利用才能逐渐真正推广实施。

牢固的利益链条

多年来,图书销售生意一直是热门生意,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教辅教材图书的火热销售,让很多书商尝到了巨大利润的甜头。

然而,伴随着教辅教材的循环利用推广实施,搅动起了整个教材相关行业的利益链条。业内人士担忧,如不能破解小小一本教辅教材后的利益怪圈,教辅教材循环恐怕难免尴尬。

一位出版集团业务部副总经理给记者算了笔账,“在一个人口大省,一个年级教材有上百万本,成本摊开了,还是有利润的。”

不少从事教辅教材编辑、出版的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尽管教辅教材利润率在逐年下降,各类教材、教辅书等仍然是出版行业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和重要的获利渠道,这也是各家出版社争抢教材出版的主要原因。某出版集团下属出版社负责人透露,2010年整个集团约有40%的盈利由教育、科教类图书贡献,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教材出版甚至占到了整个出版业利润的70%。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这样的业态环境中,一旦全面推开教辅教材循环使用,出版业的利益必将受到“重创”,甚至有可能严重影响造纸、印刷、出版、发行等相关行业。

有人说,真正可能造成教辅教材循环难以推广的,是小小一本课本背后,有一根复杂又隐秘的利益链条。这根链条上各个单元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很难自己“革”自己的命。

一位业内人士说了真心话,“教辅教材的出版,有大量得罪不起的刚性成本,出版社唯一能‘强势’一些的,就是印刷装订这一块。现在利润一让再让,压缩的都是这一块。”

一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出版或修订一本教材,决定权在于主管部门,其下属的课改办负责定课程大纲和大致要求,然后公开发标甚至直接指定作者队伍和出版机构。”

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出版界人士透露,由于各方都在争抢教辅教材出版和发行,因此出版社的大部分成本,都将花在编写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上,如:付给课改办的稿费;课改办前期调研时的开支;替有关部门组织大量教师培训的开销;甚至在付清整本教材的版权费给课改办后,一些教材中所引用材料或图片的版税,还得由出版社单独重新支付。

“统而言之,就是从启动教材出版修订起,一般的开销就都是出版社负责的。”该出版界人士说。这些,都变成了教辅教材的前期投入成本。

利益链条中最隐蔽的地方,发生在折扣这一环节。按照教辅教材回扣的“潜规则”,除了明折扣,还有大量暗折扣将从书商的口袋里直接进入学校有关人员的腰包。暗折扣有时还体现在报销发票、组织旅游或年终“奖励费”上。

业内人士表示,所有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在现阶段很难打破。而这些,都将变成推行教辅教材循环使用中的巨大阻力。 而如何斩断教辅教材背后的“利益链条”,这也将考验政府的执政意识和行政能力。

艰难的推广路

推行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从中小学开始落实国家的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而且实施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

早在2006年,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朱永新就提出建议:政府应把推广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举措予以制度化。

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的初衷毋庸置疑,但在目前我国经验欠缺,循环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

多数家长的担心则在循环教辅教材的卫生安全方面,学校是不是真的能按照规定对每本教材进行消毒,消毒设备是否可靠,如果孩子因为使用循环教材受到病菌感染,学校是否需要负责?

河南某中学副校长说:“循环教辅教材书想法很好,但是真的执行起来很困难。一方面,学生的保护意识很差,书用三年,很多都用烂了,有的都不知道扔哪里了,三年后循环很难实现。而另一方面,循环书要求的消毒措施在基层难以保证。书收上来其实就应该进行消毒处理,但是怎么消毒,消毒方式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

据记者了解,不少老师和学校表示在循环教辅教材书保存和卫生保障方面面临困难。究其原因,其一,保存难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教辅教材书核价和限价政策,在此政策下出版的教辅教材书工艺较低,容易损坏,较难满足循环教辅教材书的质量要求。更有专家指出,要达到循环使用的标准,普通教辅教材书使用的速生木浆和草浆便不能再用,而需用的优质木浆消耗的则是优质木材。如此,教辅教材书循环则既谈不上环保,也谈不上节约。其二,卫生消毒难问题的根源,在于学校经费有限。

教育专家认为,循环使用教辅教材书,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但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意义还是有限,培养下一代爱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则更重要。推行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这笔账如何算。算小账,算行业利益的账,就能找出循环使用课本的很多“弊端”和“不切实际”的地方。而只要你算大账,算对了账,就会同意全面实行教辅教材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应该不应该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去推动的问题。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