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产业 新城市 新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酒后骑车被撞伤
交通事故谁担责
上海期交所获准挂牌铅期货合约
外盘走弱拖累A股
沪深股指跌逾1%
两只新股今日上市
南航下月起开通
三条国际直航
我省利用省外资金
前俩月同比增六成
政策多管齐下 楼市或现“拐点”?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新产业 新城市 新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上接第一版)创建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发展综合水平的全面考评,其量化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人文、资源、环境等领域,又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主法制、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既包括城市的现实实力,又包括城市的发展潜能,是对申报城市发展环境和综合实力的大检阅。

数天的采访,记者了解到,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是“制度之力”让创建活动更科学更长效。从道德教育到道德实践,必须以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之提供动力和保障,借助制度力量增加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关键一条是把道德规范融入各种管理制度中,使制度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为此,《苏州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标准》印发。内容囊括方方面面,包括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场所、公共交通运行、公共市容、公共服务窗口和市民公共行为。内容之细,为百姓熟知。例如:中小学校周边200米有没有彩票投注站,公交车上有没有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绿化带里有没有随意踩踏、采摘花木现象……

仅仅熟知,还远远不够,“100名文明城市市民志愿者监督员随时随地督查,每月,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人员上街抽查”,刘文伟介绍说,“就像啄木鸟,要把暗藏在细微之处的不文明现象逐一啄出来。”

此外,苏州还下发了《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其中列出了“十大工程”:一是城市精神塑造工程;二是文明素养培育工程;三是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 五是新苏州人融合工程; 六是优美环境育人工程;七是先进文化服务工程;八是文明创建示范工程;九是社会诚信建设工程;十是城乡文明一体化工程。这“十项工程”已然深入每位苏州人的内心,也成了苏州人民的行为规范。

除了用“制度之力”让文明城市创建更加科学,苏州市还利用“百姓之力”让文明城市创建更为主动。 在一个社会里,当凡人善举已成寻常之事,文明才会有深深扎根的土壤,才会有不断生长的希望。

凡人善举,集腋成裘。展开“全国文明城市”这面大旗,苏州大力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据统计,目前苏州市区注册的志愿者总数达25万多人,占市区人口总数的10%,年服务达156万人次。

除此之外,自2009年1月1日起,苏州市文明城市建设专线在12345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截至11月30日,专线共接处有关意见和建议达391件,与之相关的热线电话更是多达数千个。”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曹南平说。  

随处可见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正托起这个城市的文明品格,文明开始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理念。在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中,人们在祭奠先贤、先烈中慎终追远、缅怀先辈,在见贤思齐的情怀中认知、尊重、继承、弘扬传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一步融合,而后升华。

文明创建,润物无声。享受文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学习文明礼仪、接轨文明习惯,文明素质悄然上台阶,文明新风荡漾古城。

正是既有制度的量化规定这样的“硬环境”,又有市民自身积极实施文明活动这样的“软环境”,苏州市在2009年一举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名号,名副其实。

新产业 新城市 新人才

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

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开始建设, 17年来,便交上了这样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就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选的“第九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苏州工业园区在“2010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位列国内开发区首位。是什么样的规划让这个工业园区如此具有前瞻性?是什么样的产业,让这里的经济总量年年攀高?是什么样的政策,让这里人才济济?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万。园区项目启动以来,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新产业的发展,让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节节攀高。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始终坚持招商龙头地位,突出择商选资理念,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12个项目。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新产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科技创新。苏州工业园区自建设之始,就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快科技发展。园区是全国首个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

一揽子对于新产业、新技术的政策让人耳目一新:技术研发政策中,对研发机构研发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扶持;研发机构租用办公用房可享受优惠。在创业创新政策中,设立创投孵化器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未能入选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的高水平科技项目;实施创新创业启动资金扶持计划,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金额的启动资金支持和其他优惠。在科技服务政策上,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和跟进投资资金,鼓励创投投资高科技企业、降低创投企业投资风险;设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瓶颈;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对于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或通过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并成功挂牌交易,最终进入IPO并完成股票发行上市的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给予总额300万元的奖励。

一个新的工业园区,如果没有齐备的配套设施,如果没有便利的生活环境,便不能成为一座以人为本的“新城市”。

为了建立一座宜居的“新城”,为了能留住前来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人才,苏州工业园区非常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无论是教育还是文化方面,都和这里的经济同步快速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抢抓苏州中心城市向东发展的机遇,高标准推进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高水平开发,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建成道路558公里,铺设管网2182公里,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国际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时代广场、摩天轮主题公园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东方之门、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加快启动建设,目前在建和拟建的8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90多幢,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21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7家,苏州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城市环境日益优化,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金鸡湖大型激光音乐喷泉、李公堤夜景灯光等工程先后建成,东环路改造初见成效。

一个新区的教育问题,无疑是居住在此地市民非常关注的话题。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内已经有幼儿园26所、小学9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纯高中2所,完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社区教育中心4所、新加坡国际学校和特殊教育各1所、独墅湖高教区入驻高校10所。中小学(含幼儿园)共有教职工2828人,在校学生33202人。2004年,园区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市级评估。

为适应园区,乃至苏州市,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决定建设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培养适应苏州跨世纪发展的多学科、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基地,中科大、西交大、东南大学、人民大学设立了研究院,南大、复旦、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获得批准办学,苏州大学新校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5万人,已成为区域高端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与科技创新的新亮点。

一个开发区、新的城区的魅力不光在于楼房的建设,也在于有没有内涵、有没有经常主办文化活动。也许与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苏州古城相比,成立了17年的苏州工业园区的传统文化可谓苍白、匮乏。为了改变工业园区就是文化沙漠的观念,园区近年来致力于文化设施的开设与文化活动的开展。

无论是恢复修建重元寺、建设属于园区的“鸟巢”(即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或积极争取成为中国奥斯卡“金鸡奖”的评奖基地,苏州工业园区都传达了使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愿望。

吸引“新人才”,也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才的引进,让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更为铿锵有力。

为了引来更多的“凤凰”来这里“择枝而栖”, 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重点资助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实施自主创新型科技创业项目。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给予启动资金、风险投资、跟进投资、项目贷款和担保五个专项资金资助,并给予项目资助配套、研发用房补贴、租用住房补贴、购买住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五项重点支持。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近3000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近3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总量占全市的60%;1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得“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人才分别占全市50%左右,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天堂苏州,青山绿水之间,一批批创新企业茁壮成长,这个山水和人文共生的创业生活新天地,将给苏州、给长三角、给中国带来更多惊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