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五年走遍百乡镇
倡导防治高血压
全市拉网大检查
没有发现瘦肉精
仁心仁术 领跑郑州介入治疗医学前沿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
我市出台具体措施
泉州商会在郑
建起“红色家园”
屋顶绿化每百
平方米奖万元
“郑州造”液晶玻璃基板批量下线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每一分钟都在刀尖上舞蹈,他为患者奉献一切
仁心仁术 领跑郑州介入治疗医学前沿
率先垂范,打造鹰雁团队

(上接第一版)

一根比针尖还细的导丝,经由手腕或大腿的血管,慢慢深入心脏部位的血管,疏通淤塞部分,让病人的心脏跳动有力起来。

心脏介入手术,玩的是心跳,走的是钢丝,从接到病人那一刻起,每一分钟都是在刀尖上舞蹈。

2008年11月的一次急诊手术,余宏伟至今记忆犹新。

患者54岁,男性,是郑棉三厂的一名工人。早上6点,快下夜班时,突感不适,下班后就急忙赶往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当时,余宏伟正坐门诊,患者进了诊室,说心脏不舒服,余宏伟正要给他量血压,人就瘫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余宏伟立即实施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火速通知急诊科赶来会诊。

电击之后,患者恢复心跳,余宏伟一路狂奔将患者送进手术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从患者入院到成功放置支架,仅48分钟。5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长年精神高度紧张,失眠成为最大困扰,为保证休息,有充足的精力,余宏伟不得不服用安眠药。

身披沉重的铅衣,在介入室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一天手术下来,又累又乏,余宏伟也难免脾气急躁。他说:“因为每次回家后都要翻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得失,只要我回到家不吭声,家里的人谁都不敢吱声,他们知道每到这种时候,只要一出声就肯定要挨吵。”

由于长年在X光下手术,辐射太多,余宏伟的左眼晶状体浑浊,只有0.4的视力,白细胞一直在2800~2900之间徘徊。

“正常人的白细胞数是4000~10000,血液科医生让我少做手术,多休息,吃点药让白细胞恢复过来,要不然很可能永远无法恢复。”但余宏伟总想多工作,总想多带带人,“再带几年吧,等他们都成长起来,我就少做点手术。”

余宏伟的女儿今年22岁,她没继承父亲的衣钵,大学选择了英语专业。上高中时,余宏伟曾建议女儿学医。“坦白地讲,这也不是我思想高尚,主要考虑到在卫生系统工作多年,将来女儿毕业了,工作方面比较好安排。”

但女儿断然拒绝,选择了文科。她的理由是看着父亲常年提心吊胆,半夜也要去医院做手术,从来没有节假日,她可不要过这样的生活。重复着女儿的理由,余宏伟脸上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愧疚。

配置血管内超导,最先进设备为团队增添“火眼金睛”

2006年,作为人才引进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余宏伟已带领他的团队走过了5个年头。

这5年中,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医院的心内科由当初的35张床位、2名专科医生,发展到现在的60多张床位、10名专业医生团队,并成为河南省首批通过的心脏病介入治疗定点医院,拥有全数字化平板大型C臂、血管内超声等先进设备和国内一流规模的CCU。这些完善先进的设备,让余宏伟的团队如虎添翼。

一个年仅6岁、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入院时口唇发紫,余宏伟带领介入专家小组通过全数字化平板大型C臂造影精确地为室间隔缺损定位,找到了仅小指甲大小的缺口。在局麻下,他们用一根细软的导丝通过孩子右侧股动脉,经室间隔缺损口到达右侧股静脉,成功建立了一条动静脉之间的输送轨道,小心地将堵闭器输送到心脏缺损口位置,以左右夹闭的方式将缺损口严严实实堵了起来。经造影显示,患儿的血液分流现象已完全消失。在出血量少、微小创伤情况下,手术顺利完成,而患儿体表未留下任何痕迹,术后3天就出院了。

去年,医院购置的血管内超声则是目前我省最为先进的,相较于大型C臂平面图像,它将探头伸入到心脏血管内,清晰地反映出心脏血管内的情况。不仅可在术前检查心脏血管病变情况,在术中引导医生的每一步操作,还可在术后评估支架释放情况。余宏伟兴奋地说:“这台血管内超声的引进,给我的团队平添了一双‘火眼金睛’,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冠脉支架手术,使冠脉支架手术、心脏临时起搏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等先进技术更稳妥、更精确,也是最先进和最安全的。”

拥有12张床位的CCU,是医院支持心内科发展精心打造的杰作;针对进行过介入手术的患者,病房里装备有美国太空中央监护系统,可开展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病房为全透明设计,使医护人员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将每位患者的情况一览无余;CCU还专门设置为层流病房,一年四季恒温,病房的无菌化程度更高,为危重冠心病人的抢救搭建了好的平台,使大面积心梗、心衰、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幅提高。

省直几家大医院的心内科专家来院参观时,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先进的CCU赞不绝口。

“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尽力不让病人有任何并发症。”这是余宏伟的一句箴言,也是他带领的团队身体力行实践着的原则。

有一位老年患者,右冠状动脉95%堵塞,而左冠状动脉60%堵塞,患者家属要求双侧都做手术,说钱不是问题,但余宏伟否决了:“左边的堵塞情况并不严重,从医学角度讲,堵塞在60%~70%之间的狭窄,不主张放置支架,宜采取药物治疗。如果一定要放置支架,可能会带来支架内血栓、再狭窄等问题,适得其反。”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保证病人的长久疗效,他总是在术前精密制订手术方案,尽可能减少手术中各种耗材的浪费,从而使更多的中低收入患者,也能享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福音。

他还经常告诫医护人员,医生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病,还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严禁乱检查、开大处方,尽量为患者节省费用,不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

作为分管心内科的副院长,余宏伟深知,培养出一支技术好、心劲儿齐的团队,科室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于是他开创新项目、挖掘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他紧盯服务不松懈,从病人新入院着手,制订了温馨护理服务方案;他从狠抓医护人员技能入手,利用晨会、查房等对下级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沟通技巧等方面教育。

“人才是最宝贵的,要多给青年人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余宏伟不断选送中青年骨干到全国各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并从查房讲解、查看疑难重症病人、疑难病案讨论、参加学术会议、不定期考核等方面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工作中,余宏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每天早上7点就到病房查看新病人、重病人,有时实在没时间,就晚上查房。他时常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仍会准时出现在门诊。他说“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如今,这支闻名中原的“心脏介入鹰雁团队”,在余宏伟的带领下越发成熟、激情、自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