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安徽出现非法私人电视台
《儒林外史》邮品结缘连环画
中国电影走进全球孔子学院
孙海英《甲天下》里演少佐
张信哲牵着“露露”来绿城
小人书
重返校园
爱,让我们坚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爱,让我们坚守
——记艰难中求发展的郑州市曲剧团

本报记者 李 颖

谈起曲剧《卷席筒》《风雪配》,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郑州市曲剧团。迄今已有55年历史的郑州市曲剧团,不管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的高潮期,还是步入低谷的2000年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创作与演出。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和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呢?近日,记者走进郑州曲剧团寻找答案。

第8届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剧目《榆树古宅》剧照

第8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剧目《清江秋水》 剧照

生存窘迫

当天,跟随市曲剧团团长高新军行至纬四路经一路交叉口附近一处家属院内,记者隐约听到了演员的排戏声。“这是我们近期正在打造的一部移植剧目《曹操与杨修》,眼下还在‘哑排’,导演正在给演员说戏。”高新军一边解说,一边步入了家属院。

循声上楼,整栋楼的1楼到6楼都是普通居民住房,7楼则别有洞天:不足120平方米的排练厅内,墙壁有几处发黄的水渍,天花板也有所脱落、毁坏,然而与陈旧环境形成对比的,是演员们紧张排戏练功的场景。高新军说:“这些年我们几乎一年排一部新戏。我们给观众的舞台呈现和这里的排练条件,反差之大很多人都想不到,条件差我们能克服,头疼的是碰到工作安排紧张的时候,楼下居民就得从早到晚听锣鼓声响个不停。因为扰民与这儿的住户多次发生矛盾,我们也很无奈。”

随后,记者又跟随高新军来到位于另一居民楼上的曲剧团办公室。路过家属院通道时,高新军指着堆放在露天的一些道具说,由于没有专用仓库,部分道具只好暂时堆在院子里。而在曲剧团办公室,实用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二室一厅内则容纳了财务、人事、党务、创建、档案等多个部门。

历史辉煌

成立于1956年的郑州市曲剧团曾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拥有王秀玲、张香兰、海连池等一批表演艺术家。

由该团恢复排演的传统剧目《卷席筒》曾经轰动全国。1985年,《卷席筒》被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戏曲电影中的经典,郑州市曲剧团亦被群众称为“《卷席筒》剧团”,“苍娃”也成为海连池的代名词。

采访当天,《卷席筒》中“苍娃”兄长曹保山的扮演者张生科回忆起上世纪的演出盛况,仍历历在目:“我们团的戏太受欢迎,剧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就拉到人民公园的露天舞台演出,排队买票来看戏的观众人山人海,我们在那儿连演一个多月,场场超万人。”

走进新世纪,娱乐样式日益丰富,戏曲生态环境恶化,然而,市曲剧团仍在埋头做事,2002年8月,该团打造的大型现代曲剧《榆树古宅》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这是全国地方戏首次走出国门。

突出重围

上个世纪90年代,市曲剧团日子就不好过了,面临着演职员工资不能全额发放的情况,高新军说:“穷则思变,我们立志找回《卷席筒》时代的精神,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多年坚持下乡演出。乡下条件差,我们的演员自带行李,睡觉打地铺,吃饭大锅菜,下雪天穿单薄的戏服登台,说实在话,如果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很难坚守。”

据了解,市曲剧团这十多年来每年下乡演出的场次都在百场以上,最多达180余场。一方面把戏剧艺术真正奉献给基层群众,一方面以此来增加剧团收入、稳定队伍,同时,剧团坚持一年生产一台大戏,目前全团已有20多个保留剧目,这在省直院团也不多见。

生存的窘迫没能阻挡住演员对艺术的追求,国家一级演员、《风雪配》中高秋芳的扮演者孙玉香快人快语,她说:“我十几岁就到咱曲剧团了,当时给老师们跑龙套,亲眼见证了曲剧的辉煌和眼下的不尽如人意,现在还能坚持下来就是凭着对曲剧的热爱,曲剧艺术真的很美,否则它也不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剧的发展也一定不能断层。我想,如果能改善一下目前的生存环境,我们工作起来会更带劲儿。”

采访中,一位90后演员让记者看到了希望。小姑娘叫许馨怡,来自山西垣曲县,千里迢迢来河南只为学曲剧,虽然眼下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块,买一件漂亮的衣服都舍不得,但她已决意在市曲剧团扎根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