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共建中华精神家园
让看病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郑州交通枢纽工程
今年投资246亿元
教育部领导考察我市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
拜祖大典纪念
邮票邮品首发
拜祖大典筹备基本就绪
我市月产汽车连续半年超两万辆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让看病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市儿童医院谋新求变、破解儿童“看病难”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赵双印 苗爱军

看病不用排队,直接在分诊台刷卡取号;取药不用久等,从诊室出来,处方单子已经在药房“恭候”患者……

自3月1日市儿童医院“医卡通”诊疗系统开通以来,医院门诊看不到排队长龙,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儿家长,在信息化手段的“协助”下,看病变得简单轻松起来。

●“医卡通”:挂号检查买药,只要刷下卡,看病变得很简单

“每次带孩子看病就像打仗一样,全家老少齐上阵不说,排队挂号、划价尤其让人劳心伤神,备受煎熬……”家住金水区的王岩,提起给两岁的儿子看病的事总是头疼不已。王岩说,由于她的儿子出生后体质较差,总爱生病,两年来,每当儿子犯病,一家人都如临大敌般紧张。郑州市儿童医院“医卡通”诊疗系统正式投入后,王岩办了张“医卡通”就诊卡,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昨日,王岩的儿子又出现了流鼻涕、咳嗽症状,她一个人带着宝宝直接来到大厅分诊台前刷了下卡,电脑按照王岩的描述自动为宝宝分好了所要看的科室,并随机产生一个看病序号。

10分钟后,门诊电子屏幕上出现了王岩宝宝的名字和号码以及就诊科室名称,并伴随着温馨的电脑提示音:“请36号王岩到D区2号诊室就诊。”王岩便不慌不忙地带宝宝到呼吸科就诊。

门诊医生刷卡后,王岩宝宝既往病史、辅助检查资料等信息一目了然,再经过询问了解,医生很快为孩子开了处方。随后,王岩直接带着宝宝到药房取药,完成了看病整个过程。

“没想到现在孩子看病这么轻松,挂号、买药,只要刷下卡就可以了。”王岩兴奋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身边的朋友们。而最让王岩高兴的是,“医卡通”里还储存有宝宝的健康信息,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因为每次带孩子看病,王岩最受不了的就是给宝宝做抽血、拍片等辅助检查,揪心又难受。“医卡通”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医卡通”不仅方便了患者,同时也让门诊医生得到了“解放”。现在,在市儿童医院,门诊医生桌面上堆满的大大小小的纸张不见了影踪,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刷卡机和打印机,填写处方单、病例都可以借助机器完成,医生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私人助理”。

“推出‘医卡通’信息化诊疗系统,可以节约看病时间2~3个小时,使看病流程达到最大潜能的优化、人性化,是医院缓解儿童看病难的有效举措。”市儿童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周崇臣表示,医院推出“医卡通”信息化诊疗系统,仅仅是医院缓解儿童“看病难”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自去年以来,医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儿童看病难,如“优化流程,提升接诊能力”、“挖潜”扩增诊疗区域,全面改善就医环境等,收效明显,颇受好评。

●求变:医生上班要早,下班要晚,减少孩子就诊等待时间

据统计,每天前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患儿,有80%以上来自郑州以外地市。很多家长为了能早点看上病,一大早就到医院大厅等候。按照常规医院8时才开始叫号,这个时间段里会滞留很多病人,于是直接导致中午12时前门诊还有患儿看不上病。

变则通,不变则滞。为了使孩子能早一点看上病,减少中午门诊滞留人数。“求变”成了医院缓解“看病难”的首要任务。

“变化一”——8时前专家必须到岗。以前,不少专家坐诊前会到住院部查询病人情况,处理完事宜已近9时。如果专家能早一分钟到岗,就能早一分钟叫号,减少病人等待时间。为了确保专家在8时前都能到岗,医院实施“行政科长日督导制度”,开展了“一个中心四个转”、“两评价一反馈”活动,每天早上安排一名职能科长深入临床各科室对专家到岗情况进行督导,咨询家长就诊中遇到的难题,了解病人需求,及时督导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门诊等待时间有效缩减,中午12时前滞留在大厅的人数也明显减少。

门诊医生早上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人就诊等待时间,但是毕竟是“杯水车薪”,一旦遭遇季节病、流行病突袭的就诊高峰,早上班也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周崇臣院长又提出了“弹性工作制”,即增加午间、夜间门诊,确保24小时专家在岗。

“变化二”——实行弹性工作制。医院将每日白班门诊坐诊医生由50名增加到70名。午间门诊除急诊医生外,专家坐诊人员由2名增加至4名。夜间门诊医生也由2名增加至7名。要求专家全部实行差时工作制和弹性排班制,安排了晨间门诊(7:30之前)、午间门诊(13:00~14:30)、夜间专家门诊(19:00至次日6:00),急诊二线、三线值班的医生根据候诊病人情况随时给予调整。

经过调整,在未增加医生人数情况下,医生的工作量开始成倍增加,一些医生甚至出现了一天24小时在岗的坐诊纪录,涌现出了一批“创先争优”的模范典型。

此外,医院还相继开展了预约挂号服务,开通预约电话等惠民措施。2011年,医院日门诊量最高达3000人次,门诊诊疗人次最高4000人。

●扩展:门诊合理改建,病房挖潜扩增,改善孩子就医环境

到儿童医院看病,输液大厅挤,穿刺窗口挤,带着孩子挤在走廊上,原本焦躁的心情,更加焦躁。2010年以前,这种现象在市儿童医院是见怪不怪的。再加上走廊通风条件受限,家长总是将焦躁的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诱发了不少矛盾冲突。

为了彻底改善病人就诊环境,周崇臣提出了“合理改建,挖潜扩增”的要求,通过压缩非业务用房,改扩建门诊及医疗用房空间,改善就诊环境。

“扩展一”——行政职能科室搬出门诊楼。

医院每天的门诊量超过3000人,有时候甚至接近4000人次。门诊量的大幅上升,不仅让医务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而且也使医院的医疗用房越来越紧张。(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