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你想过要“救自己”吗?
论文测谎仪“测”不出学术道德
房价调控目标难产背后的三重博弈
“无根树”上挂的是“妄为果”
新闻时评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论文测谎仪“测”不出学术道德

“我听说去年有一个前辈,被系统查出了有抄袭。”29日,中南大学文学院2011届研究生毕业生小田连连感叹:“这个对研究生震慑很大。”这套引起震慑的反剽窃软件,正式名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学生们习惯称其为“测谎仪”。中南大学新近宣布,从2011年开始,中南大学所有申请学位(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均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否则不予答辩。(《潇湘晨报》3月30日)

据报载,现在使用论文“测谎仪”的高校已经不在少数。近些年,蔓延在高校科研领域的学术抄袭、学术造假甚至是买卖交易事件,此起彼伏,屡禁不止。学术不端日益泛滥,我们似乎完全可以理解学术测谎仪的发明者以及使用者的良苦用心。

反对学生论文抄袭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有了论文测谎仪就能确保健康的校园学术环境吗?我看不见得。所谓的学术测谎系统,无非是电脑通过对学生论文和数据库存储的资料进行“机械化”的对比,从而得出是否抄袭的系统判断。众所周知,学术论文不比其他,往往需要引用诸多文献资料等进行观点阐述,电脑只能给出雷同抄袭的工具判断,这种判断,未必客观公正。更重要的是,使用学术测谎仪,等同于是将所有学生都置于“抄袭嫌疑人”的平台上,这有悖于大学精神。

匡正学术不端之风,需要正本清源从根本抓起。学术不端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引发的道德沦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学术体制的落后和不规范、不健全,“唯论文是举”的学术评价体系催动了学术浮夸之风。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热衷于出科研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苦思冥想地寻课题、觅资金,无心教学;而上行下效之下,学生毕业论文抄袭、拼凑成风,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尽快对弊端日益明显的学术体制进行改良,是反学术不端的题中之意——细化为具体的举措,就是要出台更贴近学术个性、呵护学术创新的多元的学术评价机制,破除“论文情结”,在教育机制本身上做文章。

论文测谎仪“测”不出学术道德。显而易见,只要唯论文是举的高校评价车轮还在运转,学校有学术测谎仪的“政策”,学生未必就没有准备充分的“对策”,大抵只能让造假者越来越“精明”;而当“论文”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甚至也不是主要标准,不仅抄袭造假会越来越少,学术心态也会随之回归理性。 王 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