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世态万象 上一版3
翼下生风
聆听花朵绽放的声音
世界上无奇不有的税
龙虾无须分拣
伦敦“自行车急救队”
基因提示人性本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基因提示人性本恶

人的动物性是由基因和遗传决定的,这符合荀子的性恶论的观点,指的是“性相近”的天性。文化性则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习得和训练而获得的,这符合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习相远”的习性。

基因也有天性和习性

人的动物性来自基因的特性。基因的特性是自我复制和自私。基因的自私是其生存的手段。如同建造一座宫殿一样,基因只有蓝图,却没有材料。它唯一可行的手段就是拿出自己自私的本领,利用天地间的生物作为它生存与繁荣的载体,把生物体视为它的殖民地,将细胞视为它的工厂,以细胞的核苷酸作为它的原料,用来自我复制。

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人类以道德作评价,自私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一种恶行。但是,从进化上来看,自私行为又是进化的原动力。不自私就难以度过自然选择进化这一关口。基因不仅利用自私行为进行自身的复制,还利用自私行为保障自己的永垂不朽。正因为如此,基因才不会衰老,即使活了100万年的基因也不比它仅仅活了100年的同伴更有死去的可能。因此,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个体能够永恒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基因这个不朽的复制者。

而且,从实验科学来看,人类的许多动物性都是基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基因决定和影响人性。例如,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肥胖基因、早衰基因、智商基因、同性恋基因、语言基因、酗酒基因、吸烟基因、暴力基因和爱情基因等。但是,研究人员也承认,这些基因是否起作用,还要依赖环境。也有研究人员称为基因的习性,也就是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不必担心人性之恶

人的动物性是恶的和自私的,也就连带命名人的人性和人格等也会染上恶,如自私、嫉妒、任性和懒惰等。那么,这种人人具有的恶性一面是否会将人类引向歧途?其实,这是不用担心的。理由如下:

其一,由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量的证据证明人性本是恶的。如果承认这一点,则是正视问题的基本诚实态度,也有助于认识人性和解决人性所造成的种种问题。

其二,人性本恶的基因又有其正面的一面,如果没有自私和自我复制的基因,人包括所有生物的进化就会停止,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会中止。只是不能任由性本恶的基因不加节制地扩展下去。

其三,抑制基因中本来就有的恶有种种途径。基因的习性,即环境也决定基因的表达和效应。以单卵孪生子为例,即使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就是环境所决定的。

根据这些因素,D unn的研究得出结论,人格的约40%的形成和变异归于遗传因素的作用,约35%的变异是非共享环境经验的作用,约5%的形成和变异是共享环境的经验作用,剩下的20%是测验的误差。由此可知,非共享环境经验的作用几乎与遗传(基因)因素相等。换言之,基因和共享与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征的发展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因此,无论是基因的恶也好,善也好,都可能受到基因习性(环境因素)的制约。

其四,人的动物性与文化性相互制约和促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例如,出生之时,人只有动物性,所以是性恶的;在童年时期,动物性可能占得多一些;但到了中年时期,随着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和学习并遵守社会的规则,则动物性和文化性可能各占一半。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文化性还可以增长并占主要地位,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文化性就达到最高点。所以,老人是最有善心和爱帮助人的。但无论人的文化性如何增长,都不能取代动物性。

所以,人类正视自己的性恶没什么可耻辱的,而且随年龄增长,人类的文化性会制约动物性,这种制约就会让人逐渐产生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和羞恶之心。 

摘自《百科知识》

刘宁宁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