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1
33
tpzz1110382
tpzz111038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走阁

“走阁”,据说是源出于山西民间舞蹈,俗称“蕊子”。大概是明洪武年间,山西人迁徙来到中原,“走阁”也带来了。

走阁表演,一般多是由二人组成一个单元,借助于独特的铁桩、铁蕊等组合装置,使外观构成“棚架式”造型。下边的人俗称“驮家”,多由青壮年男性出演,以腰背部为基点,依靠桩架,将一名由幼童扮演的角色托架于头顶上方。二人通过化妆着装,多扮演戏剧人物,如上扮“白娘子”,下扮“许仙”;上扮“孙悟空”,下扮“沙僧”,上扮“十三妹”下扮“安公子”等。设计新奇绝妙,比如“铁扇公主”,通过装饰,给观众的直观感受竟是站在铁弓的一根细弦上。又如“何仙姑”站“莲花”,“孙悟空”站“仙桃”等,可谓费尽心机,争奇斗艳。后来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双桩”——上层站两名幼童,形成三人组合、“吊桩”——上层人物可吊动翻滚、“顶桩”——使站桩者如立人顶、“五子登科”——上层桩架上,真人配傀儡,形成五人同桩等,更是出奇制胜,一鸣惊人,让人眼花缭乱。

每年走阁上街演出,至少要从镇西街走到镇东街外。路上每遇有人放炮拦截,还要在锣鼓声中转几周,这样,从西街到东街本是三里长街,可如此玩来停去,就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走完。一般在玩耍中还不能随意停顿,必须到街外才能休息。休息时是有专人用一根撑子撑着幼童,那撑子是一个月牙儿型的托子,铁制的,下面按了长竹竿,幼童歪在那月牙儿里,重量就偏了过来,能让托者喘一阵。

当年我在文化站工作时,曾带领镇上社火队去县城演出。记得那一年我们出五桩走阁,一下就震了陈州古城。上走阁的幼童不能太胖,且要漂亮的,三岁至五岁为最好。当时许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桩,这就要挑选一番。被选上者,要求头天晚上不能吃面食,只吃鸡蛋而且还要少喝水,以防上桩后解手。有一次,因饰演“孙悟空”的娃娃喝多了水,出演时憋不住,一下尿了顶桩者一头一脸,成为最可乐的笑谈。这就是说,幼童上走阁也是很苦很累的。因为元宵节天气还冷,上桩的小演员又不能穿得太厚,又不准喝热汤,在半空中被冷风一吹,弄不好就会感冒。怎奈孩童也有虚荣心,都想上走阁作为炫耀的资本。当时镇上书记有个小女儿,岁数也不过,刚5岁,长得也漂亮,可就是有点儿过胖,上秤一称快40斤了。若让她上桩,连架子带“彩头”什么的,至少也有50多斤。路远没轻重,没人敢扛她。怎奈她是书记的千金,老会首又拒绝不得,只好挑选大个儿青年来完成这个艰巨之任。说来凑巧,一个姓李的小年轻正想去当兵,觉得这是巴结书记的好时机,便把活计揽了过来。怎奈他虽然年轻力壮,但毕竟刚满20岁,没有后力,从镇西街没走到十字街,就已汗水直流,气喘吁吁。那一年书记的女儿扮的是白娘子,西街姓李的小年轻自然要扮许仙,脸上浓妆淡抹,不想现在被汗水一冲,变成了五花脸。由于出汗过盛,又患了重感冒,挂了三天吊针才止住高烧。后来又听说就因这场重感冒影响了体检,兵也没当成,真是得不偿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