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打洋工”余热不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打洋工”余热不减
↑学习了解异国的风土人情。
↑难以割舍的牵挂。
↑工作人员仔细审核办理签证资料。
↑紧张的木工考核,及格后方能出国。
↑领到护照后,工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工人们宣誓,在异国努力工作为国争光。
↑带上黄河沙,将家乡常记心中。

3月10日,繁忙的首都机场,如织的人流,母亲与即将出国务工的儿子依依惜别。正所谓儿行千里念母亲。如此温情的一幕出现在机场的安检处,让记者和送行人员陷入了离别的思绪之中。

“别了,祖国。”就在这一天,经过专业培训考试的十多名河南汉子圆了异国淘金的梦想,他们带着黄河土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在那里开始两年的援建生活。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采访,用镜头记录下了河南农民工出国前的点点滴滴。

3月初,记者来到南阳路老鸦陈村的河南省劳动厅外派劳务培训中心,500多名农民工正在进行建筑和语言培训,成绩通过者,一个月内被派往海外,到当地建筑工地上岗。负责人张春生介绍,他们这次招收的工人,主要是木工、瓦工和钢筋工,派往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苏丹、波兰、新加坡、卡塔尔等6个国家的建筑工地。按照签订的合同,工人需在国外工作两年,而中介公司则保证他们每年不低于7万元的收入。

“走出去不光为了挣钱,还想开阔眼界,学点知识。”40岁的侯三城,是焦作市博爱县人,干木工多年。靠着好手艺,他年年趁农闲,到城里挣钱。侯三城告诉记者,家里孩子还小,以后上学肯定需要钱,他想凭着手艺,去国外多挣些钱。像侯三城一样,洛阳、焦作、濮阳等地的农民工,都怀揣着出国务工梦,参加建筑技能培训。

考试及格方可出国

除了常规培训,每位农民工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成绩通过者才能被派往海外。参加考试的考生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工。他们每人拿一沓学习资料,正在互相切磋。这些人当中有的已经在这里学习一个月时间了,有的来了才几天就直接来参加考试了。

来自三门峡市的一对父子,父亲任金峡今年42岁,是建筑工地上的行家里手,干过油漆工、木工等工种。父子二人配合默契,10分钟不到,一个标准模板就完成了。任金峡说,这是他第二次出国打工。3年前,曾到迪拜打工,给家里带来了14万元的收入。任金峡的儿子今年20岁出头,“想带他出去开开眼,增长些见识。”任金峡说。

来自西峡县的禹本朝在考试中格外认真,他做每一项,都要对着资料用尺子量一下,生怕出错了。“出国干活,那可代表中国形象呢,现在多学一点是一点。”

援建中的“河南力量”

近年来,中国经济领跑世界的过程中,对外劳务合作也一路疾进,河南一直是对外劳务输出大省。据国家商务部网站公开数据显示,我省2010年派往国外的各类劳务人员有3万多人,在全国排名第三。河南农民工的朴实、善良、能吃苦形象已经得到了援建单位的好评。沙特的学校 、苏丹的工厂 、阿尔及利亚的大型公立医院,都留下了河南汉子们的身影,他们将汗水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走出去,并不是为了挣钱,更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走出去,也能长长见识,让自己多学点知识。一个多月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农民工们心理变化,从最初的“淘金热”,变成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张春生跟记者说,他们已经往国外输出了几千人,这些工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建筑工地,两年回国后,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存折,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人生价值。

出国“淘金”应提高警惕

业内人士分析,出国务工存在一定风险,首先,应辨别出国务工招聘信息的真假,防止上当受骗。同时要了解清楚工作内容、期限、有没有试用期、待遇等相关事宜;其次,与经营公司签订的《外派劳务合同》及与外国雇主签订的《雇佣合同》,必须要和经营公司与外国雇主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的内容基本一致。此外,出国前应办理好在国外的合法工作证,不能以商务或旅游签证形式出境。按照合同规定,履约期满后或遇到雇主企业倒闭或破产,合同中止执行,务工人员就必须回国,不能在国外非法滞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