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上一版3
群贤毕至 纵论炎黄文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群贤毕至 纵论炎黄文化
特殊符号之谜有待破解——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所常务副会长赵德润
钟茂森

傅佩荣

顾海兵

徐春妮

陈兆复

邢琏

赵德润

传统文化

可助我们解精神之惑

——访文化学者傅佩荣

“中华文化厚重而富足,从五千年前的黄帝文化到两千年前的道家、儒家文化,太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发、行动的指引。”谈起传统文化儒道智慧对现代生活的意义,来自台湾的文化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傅佩荣的观点旗帜鲜明。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了解别人算聪明,了解自己才是觉悟。人活在世上第一件事就应是了解自己。人只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不会盲目地羡慕别人。” 傅佩荣指出,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并由此孕生智慧。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有时难免会感到纷扰不安,面对困难境遇,该如何寻得内心的安定?傅佩荣认为,人们可以借助道家思想理解真实、体悟智慧,超越生命的苦难,并比对现代社会情境,解除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他坦言,人生各种处境不可能尽如人意,当人碰到一些委屈的、失意的、不好的事情,不要抗拒、不要抱怨,都要安心接受。安心接受之后,才有可能超越自己,继续向前。

对于道家文化的现代启示,傅佩荣将其归纳为与自己要“安”、与别人要“化”、与自然要“乐”、与大道要“游”。   本报记者 王红 文 李焱 图

知识的知识

才是真正的力量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

“作为炎黄子孙来到炎黄故里、始祖山下,我非常激动;新郑市、郑州市、河南省对黄帝文化如此坚持、如此热心、如此重视,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非常感动。”刚说完激动和感动,顾海兵教授就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知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

“很多人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往往只停留在表层。我认为,大家应该寻找的是知识的知识、文化的文化。学习的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管理的管理比管理更重要,制度的制度比制度更重要。”

面对记者的迷惑,顾海兵娓娓道来:所谓“知识里面的知识是巨大的力量”,一是要重新认识汉字,二是要准确认识基本概念。文化的文化,就是文字。如果对汉字没有足够理解,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如果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产生了偏差,那么所有的分析研究判断都会产生巨大的偏差。汉字是文化的文化、是文化的根,不但要认识汉字的宏观价值,而且要认识汉字的微观价值。赢、管、谐、穷、绝、梦……每一个汉字,顾教授都能讲出一个个的故事来。在他看来,每一个汉字几乎都是一本书。

顾海兵表示,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尤其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更要尊重人。“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尊重”。 本报记者 张乔普 王晋晋 文 李焱 图

来到新郑

才是真正的“回家”

——访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徐春妮

“从机场来到会场,一路上的标语非常多,其中一句‘欢迎回家’让我印象最深,河南新郑是黄帝文化的发源地,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故乡,来到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徐春妮担任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主持,在会场上,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新郑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徐春妮说,虽然她第一次到新郑主持节目,但是很早就知道这里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便在这里。徐春妮认为:“黄帝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拜祖大典的举行,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普及。”徐春妮说,为了保证主持不出纰漏,她提前很多天就开始了解拜祖大典的相关内容。

“能够成为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首位女主持人,我感到非常荣幸。”徐春妮说,论坛请到了世界各地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都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座。在论坛现场,徐春妮在主席台一侧静静坐着,近距离聆听傅佩荣和钟茂森的讲演,她说,她一直很仰慕傅佩荣,也读过钟茂森的著作,但是这么近距离与他们接触,还是第一次,“这么多知名专家和学者集聚一堂,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本报记者 李娜 秦华 文 李炎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黄帝文化

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访昆士兰大学副教授钟茂森

“我站在此地的讲坛觉得非常的荣幸!”这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钟茂森的真情流露。他表示,能够站在“黄帝”脚下,一起来研讨黄帝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自己感到使命光荣,重大。

钟茂森说,黄帝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时,得出如下结论,他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在《论语》当中,孔子自己说,他自己并没有创造什么,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教诲。追本溯源,他所转述的就是黄帝的教诲,也就说明是黄帝发现了这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创造了文化,并使这种文化得到了传承。

钟茂森认为,黄帝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建立在人伦教化基础上的文化,它是通往心性上的一个终点站。作为炎黄子孙,就需要我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中,找出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从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

本报记者 覃岩峰 文 李焱 图

具茨山岩画

“在新郑具茨山发现的岩画,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岩画,所刻的符号还有待破解。专家们认为,岩画形成年代大体在黄帝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如果此情况得到验证,将是研究黄帝文化的重要佐证,也是河南、是郑州、是新郑对中华文化研究所做的重大贡献。”在提到具茨山型岩画的时候,赵德润如是说。

“我曾经登临到具茨山上去看这些岩画,3000多处的岩画非常的壮观,岩画上有山川、河流、人物等,更多的是一些符号。”赵德润说,具茨山型岩画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符号抽象化,比如有大量的圆穴,进行不同的排列,有的像棋盘一样,有的排列成为长方形,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不同排列的不同含义仍未破解。 

赵德润介绍说,还有专家认为,这些岩画应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强调说:“具茨山型岩画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遗迹,对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和中国岩画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茨山型岩画的发现,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本报记者 李娜 秦华 文 李炎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具茨山岩画

解密炎黄文化的钥匙

——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琏

昨日开幕的中国岩画艺术图片展暨回归岩画作品展中,展出了不少精美的岩画摹本,这都是出自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琏之手。昨日来到展览现场的邢琏告诉记者:“展出的岩画摹本是我多年的心血,我花费了很多年时间来研究岩画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最终以更加剪影化的方法来表现这个题材,希望能帮助观众直观地了解岩画。”

“由于污染、城市改造等多种原因,国内的岩画消失得很快。”邢琏痛心地说,岩画是记录人类史前生活的重要载体,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食”、“性”、“领地”三大主题,诸如放牧、狩猎、采集、繁衍等众多内容都在岩画中有所体现,岩画是研究史前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在国内不少地区的岩画都遭到严重破坏,状况着实令人担忧。邢琏表示,她希望自己的岩画摹本能为日后的研究派上用场。

提到我省的具茨山型岩画,邢琏说,国内发现的大多数岩画都“具象色彩浓厚”,其中的画像一望而知其含义,而具茨山型岩画中的画像要抽象得多,画像中的某些符号蕴含的含义尚无从知晓,邢琏表示,具茨山型岩画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岩画类型,与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岩画显著不同,又发现于我国黄帝活动的核心地区,较早地、较清晰地表达了黄帝时代先人及其后裔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在探讨我国远古文化的渊源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秦华 李娜 文 李焱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具茨山岩画

量大面广全国都罕见

——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

在昨日的中国岩画艺术图片展暨回归岩画作品展现场,陈兆复作为我国岩画研究类泰斗,也来到了这里。提到我省具茨山型岩画时,陈兆复说:“具茨山岩画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全国都很罕见,这开创了中国岩画研究的新课题。”

“岩画是先人的遗存,是石头上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根。”陈教授说,人类最早是用图像进行交流和传达信息,后来才出现文字,到了一定的发展程度,文字才逐步代替了图像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现在,文字和图像同时传播已成趋势,“图像的传播是超越国界、年龄、教育程度的,这是图像优于文字的地方。以后,图像传播也许会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陈教授强调,岩画作为史前时代人类较早的传播方式,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谈起具茨山型岩画的学术价值,陈兆复说:“岩画是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具茨山型岩画作为中原地区唯一被发现的岩画遗址,无疑为研究史前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希腊境内有处岩画与具茨山型岩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这种现象如果是必然的话,是否暗示着人类发展中存在某些共同规律?”

本报记者 李娜 秦华 文 李焱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欢迎来论坛聆听经典

——访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筹备组副组长、新郑市副市长刘五一

“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开幕十分成功,嘉宾邀请工作、会场筹备工作都比较顺利,可以说有章法、有秩序、有亮点。”昨日,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开幕后,论坛筹备组副组长、博士出身的新郑市副市长刘五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释重负。

从论坛的嘉宾邀请、会场布置、安保工作等,不论是大小事儿,刘五一都要一一过问。他说:“身为‘搭舞台’的人,我最想把心中的感谢送给身边的同志们。很多前期准备工作都让大家忙得不分昼夜,尤其是很多同志没有筹备大型活动的经验,但坚持边学边忙地把各项工作都顺利完成了。”

“再就是感谢央视总策划朱海老师,他给了论坛很大的支持。”朱海是央视著名策划人,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参与,提升了论坛的规格和影响力。

送出一堆感谢后,刘五一笑着对记者说:“新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一个可以探讨文化、说出门道的有故事的地方,历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了新郑的文化积淀很深厚。论坛4月4日举行后将闭幕,这之后,希望朋友还能继续关注论坛,因为名家、名流的思想火花,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益处。”

本报记者 高凯 文 李炎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