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上一版3
亦古亦新展风采 华夏文化醉人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亦古亦新展风采 华夏文化醉人心
——中原民间传统文化展演侧记
糖人勾起不少人的儿时回忆

本报记者 李 娜 王 红 文 唐 强 图

既有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又有新世纪元素的不断创新;既是一场中原民间绝活的精彩展示,又是一次炎黄文化的广泛传播。

昨日开幕的中原民间传统文化展演,向人们展示了生动的民间绝活,这些艺术包含了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

盘金绣绣出美好“江山”

一根金线,上下游动,不久便绣出一条金光灿灿、活灵活现的金龙和一条飘逸的金凤,再用银色的线做眼睛,便是一幅让人惊叹的盘金绣作品——“龙凤吉祥”。让人惊奇的是,盘金绣一幅作品中的一个颜色,只用一根线来完成。昨日上午,在中原民间传统文化展演现场,61岁的民间艺术家初进福带着自己的绝活,让不少市民大开眼界。

“盘金绣是我家祖传手艺,全家人都会,以前我家以此为生,现在孩子们都有了工作,盘金绣就成了业余爱好。”初进福老太太说,如此华丽的盘金绣要8道工序才可以完成,“要先画图,根据绣品规格和用途,按比例要求,在油画纸上用铅笔勾画图案,用水笔定稿;然后打孔;印图,将打好孔的画稿平铺在需要绣制的罗缎上;绷布,印好图案的罗缎被固定在已经均匀打孔的木架上。”这四项工作完成之后,才算是做好了盘金绣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要进行盘金葱平绣,将固定好的罗缎重点部分,用金绣线由外到内紧密绣上,其他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线绣制;凸绣,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在布与罗缎中间预留空间塞满棉花,使图案变得立体。”此后,还要经过上浆和组装两道工序,才能得到一幅完成的盘金绣作品。

已经从事盘金绣50多年的初进福老太太昨日还带来了自己的珍藏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虽然只有一米见方,但是却花费了她两年的时间,只见每个人物的表情都非常生动,作品每个细节都异常细致。初进福说:“如今从事盘金绣的年轻人不多了,我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有更多的人来继承、发扬。”

小豆子雕出“大世界”

“唱大戏”、“娶媳妇”、“过大年”、“庙会”……一幅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工艺作品美轮美奂,仔细一看,其中的人物竟然都是用各种豆子做的,这让不少市民颇为惊叹。在昨日的文化展演区,省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蔡建华的豆雕展演也备受市民喜爱。

“这里面的人物,身子是用梅豆做的,脸是用黄豆做的……”虽然听力不好,但是蔡建华仍很认真地和记者交流。

缘何创作“豆雕”? 蔡建华说,很偶然的一次,她不小心把家里几个装豆子的瓶子打碎了。这个时候,她发现各种豆子混在一起,竟然如此好看,有的还有图案。由此受到启发,她才想到做豆雕,到现在已经做了三年了。

据介绍,这些豆雕作品都是经过选豆、粘豆、上色、上油这些过程装裱而成。蔡建华创作出来的每幅豆雕作品都很生动,而且非常生活化:有唱大戏的,有逛庙会的,有全家福,还有娶媳妇的场面。其中的小人,是用黄豆、绿豆、梅豆等做成的,画中的人物穿着戏服,后面有戏台子,十分生动。在“全家福”豆雕作品中,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中间放着饺子,其乐融融。在“庙会”作品中,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手举五彩斑斓的风车,还有人拿着颗颗如红色玛瑙一般的糖葫芦,看起来十分鲜活。

六旬老人爱编毛线娃

在一个展位前,聚集了很多时尚的年轻人,这里正在展示用毛线编织的各种各样可爱的娃娃和布艺小兔子等“小可爱”们。

虽然围观的市民很多,但62岁的董淑梅丝毫没有受到干扰,仍然在埋头编织。她73岁的老伴程相安则在一旁全力做好“后勤”工作,忙着应对市民们的热情购买。

董淑梅说,她从小就特别喜欢编织东西。最终,她把创作兴趣都集中在了娃娃上。她每天都会编织一个个神态逼真、美丽可爱的小娃娃。

“一个小的娃娃,我1个小时就能做好,大的娃娃则要一两天的时间,这些娃娃外面是毛线,里面填充的是太空棉,很环保健康。”对于自己的选材,董淑梅很有信心。

编织娃娃时间久了,街坊邻居看到她编织的这些娃娃漂亮好玩,都想购买。这个时候,董淑梅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儿:可以把自己做的“娃娃”拿出来销售,这样也算是自主创业了。

“我喜欢传统的东西,但是也和现代接轨,有继承有发扬。这次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在外面展示自己的手艺,希望我做的东西大人孩子都喜欢,看到大家喜欢我的东西我也很开心。”董淑梅乐呵呵地说。

除了心态好,董淑梅还是一个特别热心的老人。她说,她很希望能把这个毛线编织的手艺,免费教授给残疾人,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回归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糖艺作品点缀餐桌

展翅欲飞的天鹅、令人垂涎的水果……昨日,在食雕民间艺人彭红团的展台前,来往的游客都禁不住驻足观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晶莹剔透、如梦如幻的饰品全是入口即化的糖艺作品。

红的、绿的、白的……七八种颜色的糖饼逐一排开,用热灯加热后,糖饼开始变软,彭红团根据糖软的程度拉出各种造型。“这些糖饼是白糖、葡萄糖浆和水按比例加热熬出来,然后加入带颜色的食用色素,我们平时吃的糖块也能做出来。”彭红团把绿的糖饼做成枝叶,再用红的糖饼一片一片拉出花瓣。短短10分钟,一朵娇艳盛放的玫瑰就展现在眼前。彭红团告诉记者:“糖艺是西餐中的新卖点,相比传统的食雕技术,新兴的糖艺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如今糖艺作品主要用于餐饮展台、盘饰等,用法已超出了果蔬雕刻范围。”

糖艺作品如此美丽,看似复杂,实际制作却非常简单。完整的系统学习有15天足矣,一位熟练的师傅每天可以完成几十件小型作品。糖艺制作的碎糖和旧糖还可反复利用,因此成本很低廉。据介绍,糖艺作品性价比很高,与现在餐饮中惯用的果蔬雕刻相比,糖艺的保质期是一个更大的优势。一般情况下,糖艺作品的保质期在数月。“可以说,除了菜品本身,糖艺作品还可以给餐桌画上一个完美‘句号’,这就是糖艺的美好前景。”彭红团说。

传统烙画散发幽香

“太像了、太像了,这猫咪简直跟真的一样嘛,身上每根绒毛都活灵活现!这真的是用烙铁画的?”昨日上午,在中原民间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中,人们对民间艺人张彦召展示的烙画作品啧啧称奇。

“这幅轩辕黄帝的纸烙画我画了两天,特意带到这里,也算是给拜祖大典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张彦召告诉记者,他作画所用的工具是一只烙铁。他自小研习国画等绘画艺术,近几年来开始转变“画风”,主攻烙画。“烙画,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很复杂。” 张彦召说,烙画讲究构图、布势、取舍等多个要素。目前会制作烙画的人数在增加,但能做出精品烙画的很少。要想做出精品,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全心研习才行。

张彦召说:“最难的是学烙画的过程,难的是要熟练地控制好电烙铁的温度。初学时先用铅笔画一个底稿,然后用电烙铁轻烫一遍,再一层一层地烫。烙画追求独具神韵,对灵感的要求很高,很多画一遍完成后,再也烙不出第二幅。烙画这门民间艺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在筷子、梳子上烙印记,目的是便于区分,后来发展成为在竹子上和木版上创作,烙画也就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希望烙画这样的传统艺术能一代代流传下去。”

匠人精制微缩农具

古时农耕运输用的独轮小车、架子车精致可爱,这些仿真作品不仅形态逼真,而且还能拉能推,如同实物一样;还有古时的马拉轿子、马拉篷车都栩栩如生……昨日的民俗文化展演中,这一件件农具模型和传统物件制作精细,形态逼真,让很多市民爱不释手,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这些作品的作者——40岁出头的王建斌,正忙活着给市民介绍每一件“微缩农具”。

这些微缩农具工艺品,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民俗特色,作品的结构和实物完全一致,主要是采用椿树、小花梨、杉木、樟树等树种,经过几十道工序,完全手工工艺,按照实物比例缩小制作成的。

“现在政府真的是很重视我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项目,这次能受邀参加拜祖大典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动,我感觉很荣幸,心情也特别激动。”王建斌满面笑容地说。

王建斌还说起了这些微缩农具的创作起源:王建斌的哥哥最初是一个木工,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把过去的农具用微缩模型制作出来,把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让年轻一代见识见识过去农耕的原始状态。” 于是,凭着对爷爷旧时用的手推独轮车的记忆,他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寸,用木头创作出了第一个作品,受此启发,从最初的三四个品种,到现在的十多个品种,王建斌哥哥的微缩农具手工技艺已经日臻精湛,王建斌则积极地帮哥哥进行市场推广。

王建斌这么评价自己的作品:“这不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种回味,对勤劳聪明的中国百姓的一种赞扬。”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首发

本报讯(记者 秦华)追寻文化记忆,留住城市之根。昨日上午,作为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献礼书籍,由省委宣传部组织18个省辖市委宣传部统一编写、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原文化记忆丛书》在中原图书大厦首发。

据介绍,该系列丛书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少宇担任总主编,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担任执行总主编,策划编撰过程历时两年,邀请了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郑州大学、河南博物院、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35位专家组成编委会,参与编写的有262人。

该套书籍首次全面、系统、集中地展示了我省各省辖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各地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山川形胜、名品名产、风俗民情、城市地标、文化定位等各个方面展示了厚重灿烂的中原文化。全书语言优美,配以精美的图片和丰富的历史文献,系统地梳理了地域文化特色。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定位于“中原文化套餐,地域文化名片”,包括18册,各册均以省辖市为单位命名。其中,郑州一册以《创世古都——郑州》为书名,寓意郑州不仅承载着千年商都的文明,也突出了郑州为夏之都、郑韩之都的文化积淀,书中详细介绍了拜祖大典、天地之中等城市名片,使读者对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及源远流长的黄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