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密有个“杏花村”
巩义交警大队评出“十佳”
新郑完成12万元个税申报
清明节期间荥阳旅游升温
全国服装交易中心落户新密
巩义地税追缴入库538万元
巩义小关镇打造山萸肉种植基地
中牟建设都市型农业核心区
周末休闲又多一个好去处
荥阳农村建起科普大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新密有个“杏花村”

本报记者 李 颖

阳春4月,新密市白寨镇油坊庄村已是香飘四野,杏花铺严了丘陵沟壑,俏花闹枝,俊鸟翻飞,皆入画屏。“沟沟壑壑流霞烟,朵朵枝枝争纷繁。十里峡谷锁不住,一峪春色穿粉衫”。游走在这个有着16个村民组、700多户人家、3000多亩杏园的油坊庄村,中国青年经济学者李青林藉诗抒情。

谁能想到,这个绵延数千亩的杏林,40多年前只是一枝普通的杏芽。上世纪60年代,在海南学过种植技术的村民李春林从朋友处剪了三枝麦黄杏芽,嫁接在自家菜园里的本地杏树上,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有一枝长出了小花苞,它就是蜜香杏基地的第一棵杏树。

第二年,新杏挂满一树,如鸡蛋大小,而后栽种这种麦黄杏在油坊庄逐渐扩散开来,遂后更名“蜜香杏”。上世纪90年代中期,量少质优的蜜香杏每公斤卖到16~18元钱,村民的说法是“一篮鸡蛋换一篮杏”,增收激发了村民种植杏树的热情,村民日子比“杏”还甜。

然而,2000年前后,因为杏产量不断增加,而营销手段却没有跟上来,导致蜜香杏售价骤降,大杏热销转冷,油坊庄村遭遇发展拐点,一部分村民开始砍掉杏树,栽上其他林木。到了2008年6月,又到了杏子收获的季节,“一颗杏到底能走多远”成了困扰镇党委的命题。

“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有它的发展定位,一个村不应该也有它自己的定位吗?”新的发展战略在主持村务的村支部副书记赵群发脑海中清晰起来:拉长产业链,挖掘杏文化,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蜜香杏已通过互联网行销全国,树苗更是远销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全村蜜香杏年产量达2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年增收200万元。

“杏花村”作为油坊庄村的第二名称已经声名鹊起,著名作家诗人李铁城在杏花盛开的季节回到郑州家乡,在随笔《郑州也有杏花村》中以诗抒怀:一夜东风满树花,千树万落灿若霞。常觉春色城中少,都在山乡僻壤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