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之洞》
惊蛰
父 爱
1
3
纺车歌
马青霞小传
所谓运气
孙伯翔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3

1911年元旦刚过,香港同盟会谭人凤来武汉与孙武、胡瑛等商讨起义发难地点。胡瑛认为,湖北受限制太多,敌人调兵,朝发夕至,难做持久抵抗。谭人凤则主张广州首先发难,湖北响应。唯孙武力主在武昌发难。他认为,武昌新军集中,内部发动成效显著,为首义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以兵力论,发难非从武昌入手不可。盖以武昌自张之洞督鄂以来,工业发达,且为水陆交通枢纽,一旦义旗展开,全省百姓均可为我所用。

文学社成立后,大批新军下级军官以及士兵参加进来,军队变化呼之欲出。赵声、宋教仁、陈英士、谭人凤商议成立中部同盟会,以为实占地利。“长江者,襟带全国,控制中部,而武汉据长江上游,四战之地,上海为之咽喉,一旦有事,则足以震撼南北,为兵家所必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长江流域进入陈其美等人的视野,企望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难。清廷早已留意陈其美的动向,于是陈氏和朋友谈革命方略,就以歌伎所在的堂子为掩护。1911年新年过后,大量的武器要运到内地,接洽事宜都在堂子。“陈英士有一个听差,穿得很好,人很强壮,管包扎装运军火。其法,是拆开一套新的洋式沙发,将手枪藏在弹簧中间,然后将沙发仔细缝好,看起来天衣无缝,决不会知道其中有武器。”黄花岗起义,黄兴、赵声招他到港,可是船行迟缓,到广州已是事发的第二天。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利,同盟会中部总会企图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派人到武汉与文学社、共进会联系,将武汉革命团体发动大举推上轨道,文学社、共进会在8月最终决定联合。

1911年7月1日,中部同盟会在上海成立大会,地点是湖州会馆,陈其美、宋教仁、范光启、吕志伊、谭人凤等共二十九人与会。陈氏被举为庶务部长,乃因他长期奔走长江流域,具雄厚人事基础。战略因应:陈氏并坐镇上海指挥,并确定,起义由湖北省城首先发动,四方各省响应。宋教仁、谭人凤致力于湖北军界运动。酝酿起义的前夕,武器弹药尤显重要,陈其美多方筹措,“居正等留沪旬月,以陈其美代办手枪尚未齐备,乃遣杨玉如先归”。

中部同盟会渗透长江流域后,文学会与共进会活动频密。黎元洪得知部队不稳,曾大发雷霆,着手安排卧底,侦知秘密结社等情况,但是一则效果不佳,一则他本人也很矛盾,又对左右嘱咐说此事万不可声张,恐上峰闻之,自身难保。

山雨欲来 新军裂变

北洋新军原名定武军,正式名称叫做新建陆军,由袁世凯全权督办。新军的决策层都是他的卵翼,即他的亲戚、北洋武备学堂以及淮军旧部组成。

最初的一批心腹左右是: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学堂监督江朝宗,督操营务处总办冯国璋,督操营务处提调段芝贵,各营统带姜桂题、吴长纯、雷震春、吴凤岭、张怀芝、张勋,炮兵营统带兼炮兵学堂监督段祺瑞,工程营统带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

当时部队的大致情形是,辛亥前几年,清廷改革兵制,将兵部、练兵处、太仆寺等合为陆军部。新建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每镇计步马炮工辎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到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至清亡前夕,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一支禁卫军,以及几个独立标、营。军队正式划分为陆军和海军。新军设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按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序列编制,从西方购置装备,并仿制火器,演练西式操典和战术。

当时北洋六镇,其中湖北驻有一镇一协(旅),番号为第八镇及第二十一混成协。其余如江苏为第九镇及第七镇、第十二镇,各仅编成一个混成协,奉天为二十镇及第二混成协,等等。就编制而言,每镇有步队两协,马、炮队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步队每协两标,每标三营,每营前后左右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每棚十四人,马炮标则每营三队。规定每省先设一陆军小学,每校每期学生约八十至一百人,三年毕业。湖北陆军小学,张之洞不按规定,独行其是,径由军队中选送优秀士兵至陆军小学肄业,内分仁、义、礼、智、信五班,一般读书人均无出路,反之陆军小学除由公家供给一切外,且按月另发银钱,故能献身军伍,亦为谋取出路之大好机会。入伍者又多清寒优秀之子弟,张之洞复从中选拔,使之入陆小肄业,亦无非为培植人才起见,日后此辈遂成新军下级干部,且多参与辛亥武昌革命,这却是张之洞始料所不及的。

3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