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硬汉的温柔
跨越47年的感恩
青春在一个暑假里速成
我的平民色彩
善良
相信未来,老有所依
感动,有没有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跨越47年的感恩

张小平

1936年,萧乾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他都非常热忱、认真。有一次,《文艺副刊》发表了杨绛的作品,到发稿费时萧乾才得知,杨绛已随丈夫钱钟书去英国深造了。

这笔发不出的稿费应当如何处理?按惯例,报社应当将这笔钱存留,待到作者回国之后再发还。出于对作者负责,萧乾“自作主张”将稿费兑换成外汇,悉数寄往了英国。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1983年。这一年,萧乾搬到北京复兴门定居。他听说钱钟书夫妇住在南沙沟,相距不远,便怀着一份仰慕之情去拜访这两位几十年未见的老相识。

萧乾来到钱家,是钱钟书开的门。见到萧乾前来,他竟然躬下身子热情相迎,还喜形于色地对里屋的杨绛说:“恩人来了。”夫妇二人将萧乾奉为上宾,端茶倒水,好不殷勤。这一番礼遇,让萧乾很纳闷,可当着两位文坛泰斗的面,他没敢多问。

此后,钱钟书夫妇便经常到萧乾家串门,并以恩人相称。有天,萧乾与钱钟书小酌,借着酒力,他忍不住问:“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总称我为恩人?”

钱钟书脱口说道:“你还记得47年前,曾经给杨绛寄过稿费吗?那时正是我俩在英国最困难的日子,你可是帮了我们大忙呀。”

萧乾怔怔地想了半天,才记起当年的那件小事。他万万没想到,时隔半个世纪,这位大学者依然将它铭记在心。他不禁感慨地说:“原来如此!我对每个作者都是一视同仁,为他们服务只是我的本分而已呀!”

钱钟书坚持道:“只要是帮助他人的事,分内分外又有何差别?我还是应该感激呀!”

一段感激跨越了47年,始终没有冲淡消散,令人无比感动。萧乾再走到哪里,都乐于宣称钱钟书是自己的至交好友,因为他深知,一个人懂得将领受过的恩情牢记心间,哪怕再小再轻也要思量着回报,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

摘自《环球人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