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张建慧
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珍惜、保护资源,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现实所需、群众所盼,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郑州都市区建设全面推进之际,上周,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以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暨郑州都市区建设专题研讨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连维良,副省长、市长赵建才分别作了《深化认识、强化运作、真抓实干,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求是、创新、发展——从中原经济区到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认识与思考》的主题报告。两个报告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用领导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署名文章为纲,深入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在郑州调研时提出的 “五个进一步 ”、“三个作用”和郭庚茂省长在郑州调研时提出的关于加快郑州发展应当深入思考和解决的“五个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对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战略举措、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全方位展示了郑州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
国土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在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任务。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国土资源需求强劲。全市国土资源部门以“保发展、保红线、保民生”为工作重心,确立“依法依规、突出重点、节约集约、优质高效,创造性地完成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任务”的工作思路,转变观念,积极谋划,大胆创新,主动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但是,也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国土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依然存在,土地执法监管形势十分严峻,传统的资源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抓住郑州都市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认真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积极破解资源供需难题、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所作为,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适应形势,科学制定郑州都市区建设用地规划。郑州都市区建设发展规划涉及面广、区域跨度大,既有旧城改造、又有新城区建设,用地需求很大,将会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较大影响。编制郑州都市区建设土地规划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趋势和都市区建设发展规律,突破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空间组织模式与规划思维定式,按照组团发展、向心布局、产城融合、复合生长、生态宜居、凸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未来空间发展格局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好城镇、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个新区、产业聚集区发展用地。同时,结合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专项规划,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引导郑州都市区有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土地管理方式转变。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现实需要。一要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办法,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优先保障都市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一般项目用地,采取内部挖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建设用地区位调整等方式解决。在确定年度用地计划时,除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各自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和各自用地需求状况外,一并考虑征地率、供地率、开工率、闲置土地率、规范用地情况、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情况、补充耕地目标完成情况、违法用地情况等因素,实行奖优罚劣。二要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改进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采取“竞标”、“一次竞价”、“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等多种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形式,实现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推进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建立健全矿业权有形市场。三要强化耕地保护,拓展耕地补充渠道。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实行补充耕地指标统一管理。拓宽补充耕地的思路,实行“深度挖潜”与“易地补耕”并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加大补充耕地储备力度,确保占补平衡任务的完成。
转变观念,坚持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一要健全和落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措施。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研究与实践,提高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能力。一方面,将土地利益调整机制具体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的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鼓励开发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和发展矿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要建立并推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把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调整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大幅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扭转以降低土地门槛为优惠条件吸引投资的做法,努力实现土地综合利用和收益最大化。三要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深入挖潜、盘活存量,转化低效益土地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之路。实行建设项目批后公示、批后监管警示、竣工用地验收等制度,确保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加大“城中村”改造和“空心村”整治力度,加快盘活企业存量土地。四要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查处力度。把闲置土地处置与批后监管紧密结合,加强项目用地的批后监管工作,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建立闲置土地定期清理和查处制度,定期对已供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查,及时清理、及时发现、及时督促开工建设。对清理、发现的闲置土地,依法进行查处。
强化监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一要履职尽责。国土资源管理主体责任在于各级政府,需要政府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负起共同监管责任,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完善执法监察体系建设,落实联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发挥土地执法部门联动联管机制的作用。二要严格问责。严格落实《郑州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警示约谈办法》,加大土地违法查处和问责力度,特别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重点打击。进一步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队伍建设,强化巡查工作制度落实,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三要严厉查处。建立违法违规用地单位名录,加大查处和问责力度。对违法违规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适时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一批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
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是促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步伐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要认真落实连书记提出的“十个不允许”要求,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承诺服务等制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要进一步减少和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将审批周期尽可能缩短;要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对重点项目用地报件随到随办,即时受理、即时审查、即时上报;严格落实专人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从项目受理到办结,建立办理事项台账,实行专人全程跟踪办理,对未按时限办结和影响项目建设的,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关注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把关注民生、维护权益、保持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征地程序,妥善安置好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认真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确立的政策要求,依法有序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积极做好信访稳定工作,以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为着力点,集中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推进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保障郑州都市区建设资源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携手共进、奋力开拓,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据郑州市土地变更调查统计,郑州市土地总面积为7532.56平方公里,包括市区、上街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5市1县所辖范围。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包括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所辖范围内城市用地面积。在郑州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464263.39公顷,建设用地161314.48公顷,未利用地127678.39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1.63%、21.42%和16.95%。
各类用地在市内5区和上街及6县(市)空间分布情况为:土地总面积分别为101565.67公顷和651690.59公顷,分别占13.48%和86.52%,其中农用地分别为47554.69公顷和416708.70公顷,分别占10.24%和89.76%;建设用地分别为43946.42公顷和117368.06公顷,分别占27.24%和72.76%;未利用地分别为10064.56公顷和117613.83公顷,分别占7.88%和92.12%。
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
大力推行标准厂房
基本农田保护
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一般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市辖区内地质灾害突出的是崩塌、滑坡和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
地质灾害发生前数天、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前兆是清楚的。只要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常识,及时捕捉前兆,迅速采取措施,就可能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临灾前兆主要有:滑坡前缘土体强烈上隆膨胀;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型裂缝;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 ;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临灾前兆的综合判定,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的前兆,单一由个别的前兆来判定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发现某一个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做出综合判定。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临时避灾不是灾难临头才想起避灾,而是要从发现灾害前兆之时起,就要有所准备,因为“有备”,才能“无患”。躲避地质灾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一是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二是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三是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作好准备。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夜晚夜深入睡时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暴雨期间,夜晚不要在高危险区内留宿。
地质灾害防治:
集中整治违法用地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近年来,我市地质公园建设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断提升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地质公园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市具有的两座国家级以上地质公园,分别是2004年6月揭碑开园的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和2008年9月揭碑开园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
郑州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36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大类28种,其中金属矿产4种,能源矿产1种,非金属矿产23种。现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10余种。我市煤、铝土矿、耐火粘土、水泥灰岩等矿产的资源储量和矿石产量在全省均占重要地位,是郑州市的优势矿产。
截至2009年底,我市煤炭资源储量72.08亿吨,约占全省的1/4,主要分布于新密市、登封市、新郑市、巩义市、荥阳市和二七区范围内。铝土矿资源储量2.6亿吨,约占全省的40%,集中分布于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和二七区境内。水泥用灰岩资源储量8.47亿吨。耐火粘土资源储量932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