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局逆转 黄兴南撤
下旬,清军又集中数千兵力,由新沟渡河至蔡甸,准备向汉阳进攻。黄兴召集各部队长官打气,认为全国十分之七八为民军所有,各省纷纷响应,请大家努力支撑。
在上海的各省代表,陆续致电黄兴、黎元洪,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学者黄侃拜访黄兴,本来黄侃从湖北蕲春周边各县已纠集三千余人,欲作为补充兵力,投到黄兴麾下,惜因奸人阻挠,功亏一篑。兵力缺乏,能战之士更少,于是黄兴致函江西李烈钧,促赣军速派部队支援。
战局逆转,军心涣散,黄兴失去驾驭能力,部队全线坍塌。总司令部为敌炮摧毁。辎重营长胡祖绳唯恐仓库被敌人利用,纵火焚烧之。黄兴见援兵无望,又见仓库烈火熊熊,认定大势已去,主张放弃武昌,率所余火种转攻南京,将南京建为稳固根据地后,再图恢复。现武昌不支,若强撑至坍塌,导致动摇各省,将得不偿失。
黄兴等人撤至武昌后,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黄兴在会上主张弃守武汉。陈果夫也认为黄兴所言有理,既然武汉难保,不如光复南京,来个围魏救赵。未能取得共识,孙武、张振武,立即起而顶撞黄兴的言论,他二人以为,现在各省势力最堪依靠,如果急电乞援,必有收获,胜负尚未可知,主张固守武昌。张振武甚至拍案而起,拔剑斫地,表示愤慨,声言必将抵抗到底。黄兴于11月27日夜渡江至汉口,次日搭船东下。
黄兴退却前,黎元洪召集军事会议。座中有人请报告汉阳情形,黄仍着草鞋悬水壶,方渡江而来,神态如常,并未惊慌。他说:“兄弟决心放弃汉阳者,因鄂军与湘军不能一致,湘军中防营与新兵意见亦异,而敌势猛锐,战守毫无把握,逐焚粮台,毁枪炮厂,免资敌用。今日开会,如都督决心放弃武昌,以免炮火累及无辜:余更将率全军增援南京。”
据张之本回忆,当时情形尴尬而紧张,大家听黄兴这样打算,满座无语。
在场人士咸抱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岂肯轻言弃守?如果不是黄兴平素的威望,只怕早已群起而攻之了!当时由留日海军学生范腾霄起立发言:“苟汉阳失守,系在于军队之不和,此辈军队,既不能守汉阳,又奚能攻南京?且南京已另有革命党人作战,鄂军千里跋涉,能有若何助力尚不可知;而武昌首义,全国瞩目;轻易弃守,或以为我辈势力已告崩溃!诸公必须抱与城共存之决心,以待天下英豪之响应。”全体热烈鼓掌,空气颇为紧张。黄兴说:“众志成城,武汉付托诸公;兄弟决率一部助攻南京。”其民主风度,予人印象甚佳。
退却期间的奋斗
此前,武昌首义后,马超俊在香港接到黄兴电报,迅即组建一支七十余人的华侨敢死队,马超俊为总队长,马伯麟为副总队长,下辖三个分队,由刘定邦、严兆聪、刘元兴三人分别担任。
11月17日,敢死队自琴断口渡河,向汉口大智门进攻,张彪率队反攻,敢死队英勇作战,以一当十,两次大败敌军,后以援军不继,乃退守汉阳。
11月21日,冯国璋派重兵攻汉阳兵工厂,黄兴急调该队防守。马超俊率队进厂时,员工早已星散。当时清军攻势甚锐,敢死队坚守伯牙台、梅子山等险要,学生军亦参加作战,苦守四日,伤亡甚重。25日,北军即将合围,黄兴于下午五时来厂,亲自对马超俊说:“武汉三镇,革命军诸多失利,汉阳兵工厂,为重要据点,万不可失,此次义举之成败,胥赖此战,希望广东同志,务再坚守一日,湖南、江西援军,即可到达。”言时,声泪俱下。
马超俊临危受命,死守待援,哪知连守三天,未见援军,部队死伤大半,弹尽粮绝,分队长严兆聪、马福麟均阵亡,马超俊亦负伤。北军占领龟山,革命军已放弃汉阳,退守武昌,得知黄兴已离汉赴沪,众感不平。马超俊决定率部突围,夺取小艇十余只,自观音阁偷渡长江。至江心遭北军炮击,舟小人众,不堪震荡,仅马超俊跟马伯鳞、凌定邦三小艇所载二十余人幸免外,其余均中弹沉没。
幸存的官兵过江到武昌汉阳门,守城的是张振武、蒋翊武、方维等将领,都是起义将士。马上延之入城,护送至武昌都督府,谒见黎元洪,黎氏大加慰勉。当时清廷已将瑞瀓革职,派萨镇冰统帅兵舰赴援,泊汉口下游,准备以巨炮轰武昌。
黎元洪焦急万分,拟致书萨镇冰,劝他反正,但又无人敢冒险前往送信。马超俊看到此种情形,就毛遂自荐,愿一死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