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7处遗址保护
列入国家规划
寻根具茨山
“双百”演出下基层
舞台艺术送农民
古墨写新意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上接第一版)
黄帝是文化超人
宾至如归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轩辕庙
寻根具茨山
天心石具茨山岩画

本报记者 冯伟尉 高凯 文/图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庙——轩辕庙,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石窗、石柱、石梁、石顶,浑石结构,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先生来这里考察时说:这是汉代以前的建筑,我们通常见到的庙宇都是坐北向南,而这座庙却坐西向东。从建筑学角度来看,汉代以前的庙宇都是坐西向东,以西为上;汉代以后的庙宇才是坐北向南,以北为上。据有关专家学者鉴定它的根基和墙围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长期风化和人为破坏,房顶曾在汉代修复过,并且历代都有修复,最近的一次修复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整座石庙最有文化价值的部分是门楣上方的四个符号。它们都是黄帝时期的象形文字,中间两个符号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文字符号,在象形文字中代表“天天”,左边一个月亮,代表阴,右边一个太阳,代表阳,阴阳对称,表示“日月天天转,黄帝坐中间”之意,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的尊崇。两边的楹联是“功大乾坤小,德高日月低”。在左右两边的石窗下面各有一块石碑,正好对称,上面有刻过的痕迹。庙内中央端坐的是黄帝老年时期的坐像。

炎黄二帝山体像

具茨山不仅风景秀丽,更令人神往的是它的古老和神奇,它的两个主峰天然风化形成了炎黄二帝的头像,高的是黄帝头像,矮的是炎帝头像。他们神态庄严,眉眼毕现,形象逼真,可以称得上是鬼斧神工!

天心石

据说1998年在风后岭山顶开伐山路时,四周都布满炸药,当炸药爆炸后,发现四周的卧石都被炸飞,只留下了这块立石。2000年时,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的纪乃甫先生来此拜祖时得知这一情况,便挥笔提写了‘天心’二字。它意味着具茨山位于天之中心,地之中心,中原之中,中州之中,五行之中,同时又有“四面归宗,八面来朝”之意。

具茨山岩画

神秘的具茨山岩画广泛分布于具茨山各山体的山脊上。

具茨山的岩画数量巨大,分布密集,初步估计最少应在3000幅以上。岩画以圆穴的抽象构图为主,间以方穴和各种沟槽。主要的图案包括梅花状圆穴、双排状圆穴、棋盘状网格和混合图形等,其中梅花状圆穴图案和双排状圆穴图案在各个岩画点中均较为常见,但其内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此外还有少量人物形象,由此构成了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具茨山岩画体系。具茨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规律:岩画点的位置大多位于视野较开阔的山腰或山脊裸露岩石上;岩画所在的岩石一般是较大且平整的砂质岩石;岩画所在的岩石的位置一般位于南坡或东坡,而岩画一般则是朝南或朝上。

具茨山岩画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岩画遗迹,对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和中国岩画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探求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

从帝尧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到此登山拜祖者延续不断。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特别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以来,当地百姓、海内外炎黄子孙、华裔华侨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到此寻根拜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新郑市对具茨山进行开发以来,具茨山景区已初步成为集寻根拜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住宿为一体的服务设施完善的旅游景区。

炎黄二帝山体像

轩辕庙

天心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具茨山位于新郑市区西南20公里处,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集华山之险、庐山之秀、泰山之神于一身。

这里是国家AA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创业、开国立疆、肇造华夏五千年文明之地。黄帝曾在此访贤问道、研究医经、结公拜将、屯兵驯兽、出兵战蚩尤、统一万氏部落、置宝鼎、迎日推策、分封诸候、地划九州、竖龙旗、兴龙的传人、实现中华首次大统一,也是黄帝正妃嫘祖育桑养蚕、与黄帝八拜成婚之地。

具茨山上遍布着黄帝文化的遗迹,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不规则圆凹穴组合岩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