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7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萨科齐收回成命
何炅的坚持
为商为人
周海婴 我喜欢朴素的摄影
德国官场不是博士“混不开”
墨尔本的宜居秘密
对玫瑰的看法
领导人的数码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周海婴 我喜欢朴素的摄影

黄津

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身份世人皆晓,而他作为一位摄影师的身份却一直鲜有人知。

节衣缩食买相机

鲁迅近50岁时,周海婴出生。出生后的周海婴仿佛注定要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第100天,小海婴就被鲁迅抱到上海的照相馆拍了照片。

1936年鲁迅去世后,母亲许广平带着8岁的周海婴到杭州蔡姓女友处休养。周海婴回忆,“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令我十分好奇,经我左缠右磨,她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

10岁那年,周海婴正式拿起相机开始拍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机、底片价格的昂贵是今日无法想象的。许广平自己带着周海婴,生活非常困苦,但她节衣缩食,却为儿子购置了一架照相机。1948年在离开香港准备北上解放区的时候,他们到旧货市场买旧的冬衣,省下800多块港币在香港买了一架禄来相机和20卷胶卷。“这使得我能够及时拍下四五十年代的照片。”

拍下重要历史瞬间

1948年,香港迎接“新政协”的热潮。当年初冬,周海婴随着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等5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为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政协,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乘坐“华中轮”从香港北上北平。当时这一活动是保密的,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到二十岁的周海婴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锐,将镜头不失时机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瞬间。这一组独一无二的照片,填补了新政协档案的空白。

周海婴的摄影作品中除了重要历史瞬间,还有不少是反映50年代北京、上海的平民生活,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他说自己喜欢朴素的摄影,真实是摄影的生命。他坦承在摄影中找到了乐趣,希望让照片见证时代。

宽松的成长环境

在周海婴脑海中,父亲鲁迅是个长期伏案写作的长者。“他早上醒得比较晚,因此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轻手轻脚的,怕吵醒父亲。”在周海婴记忆中,鲁迅是个慈父——小时候周海婴有哮喘病,这很让鲁迅着急,甚至自己亲手给儿子治病。“他拿毛巾泡了芥末水之后敷在我背上,能起到类似于拔火罐的效果。”

父亲母亲给了周海婴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没有要求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遵从了父亲的教诲,走自己的路,‘不做空头文学家’。”周海婴小时候喜欢无线电技术,常常在家玩业余电台;1952年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从事科技方面的工作。他不但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也选择了自己的业余爱好——摄影,并且持续了近70年。

摘自《南方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