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妖魔化一个孩子不厚道
数千万滥发津贴不能一“退”了之
出钱就能让排污?
三个“坚定不移”剑指虚高房价
后拉丹时代四大疑问
为何醉驾要入罪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数千万滥发津贴不能一“退”了之

4月开始,在武汉市直行政单位,进行着一场清理公务员津贴的行动。公务员们被要求退还2007年至2009年间多发的各种津贴,保守估计,总额有数千万元。此次清退的背景是,去年中纪委等六部委对广州、武汉等六地市公务员津贴进行检查,发现不同程度存在滥发。记者调查显示,滥发放的津贴,部分是地方政府私自允许、批准。用来发放的钱,则主要来自预算外收入。(《新京报》5月3日)

规范公务员津贴,清退滥发津贴,当然是一件好事。只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数额高达数千万的滥发津贴会不会一“退”了之?

专家指出,预算外收入失控,是造成滥发津贴的原因之一。所谓“预算外收入”,说穿了就是来自于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小金库收入”。事实上,这些名目繁多的补助和现金福利,如果没有了“小金库”的支撑,根本难以为继。而武汉的情况,不过是一个缩影,在现实的语境中,“小金库”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痼疾。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堵住公共财政“外流”的口子,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小金库”的治理态度一贯是严查严处的。前不久,广东省一次性就曝光了96个小金库,但很显然,这只是部分被暴露的小金库,更多的小金库或许还隐藏在幕后。

需要用钱的时候,就根据“上限”提交申请报告,获准后财政部门将资金打入单位账户,怎样花由单位说了算,“要钱”和“花钱”是两张皮,挪用截留现象屡禁不止。同时,各种公共税费的“上缴”以及国有资产的核定,都取决于“单位”的自我“裁判”,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节约”不一定是真节约,“亏损”也未必是真亏损,“分流”出来的钱就堂而皇之地入了小金库。而小金库里的钱,自然就为滥发津贴提供了保障。

小金库的存在,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从公共财政里的大粮仓里“截留”——财政预算管理的不科学、不规范只是“表象因素”,真正的根子在于财政运行机制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滥发津贴的清退是一次契机,应全面清理各单位的“小金库财政”,否则治标不治本。数千万的津贴退回了国库,谁也无法保证就能堵住滥发津贴的口子。

当然,要想真正消灭小金库的存在,必须要逐步构建起透明公共财政。在此方面,已经有不少地方展开了有益的探索。譬如,有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在财政支出和政府采购中,资金直接进入“卖家”账户,财政花出去的每一笔钱都能在第一时间进入监察、审计部门的视野,让监督部门代替纳税人随时盯住财政资金的流向。这种积极的财政改革举措,使原有的“走过场”的预算批准和财务监管制度,转变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质性监督,确保了财政的阳光运行,从而就会消弭公务员滥发津贴的土壤和空间。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