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5
4
上古中古三古
博古斋
巫峡
历史的见证
肯尼亚
新书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无标题

“文化”解读

王道清

“文化”一词,恐怕是当今世界上使用得最多而且最“滥”的一个词汇了。诸如茶文化、酒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雅典文化、玛雅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少林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衣饰文化、节庆文化、商业文化、网络文化……真乃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可以说“文化”这个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克罗博和克拉康1952年所作《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的统计,过去学者们给“文化”所下的定义已有200余种之多。而在这之后的6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还在不断地产生,而数量之大,与日俱增。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何等的丰富。

“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也,相交文。”由此可知:“文”均含有纹理、纹饰、文采、文章之义。在此基础上,“文”可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籍、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即为变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由此可知:“化”均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亦可释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美与柔美交相错杂,这是天的文采;文章灿明止于礼仪,这是人类的文采。观察天的文采,可以知道四季变更及其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以促成天下昌明。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相连,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以“文明教化”或“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

“文”与“化”连缀为一个词,是西汉以后的事。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晳《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在“文化”一词的早期用法中,与“武力”、“武功”对举,取其文明、文雅、文治教化之意,与“神理”对举,取其相近的精神教化之意,与“神理”对举,取其相近的精神教化之意。这诸多意蕴结合起来,便构成了天道自然(天文)相对的社会人伦(人文)。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很流行,“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的阐释。他将“文化”界定为“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强调了“文化”在精神层面的涵义,与中国语言系统的“文化”有相通之处。

如果将拉丁语的cvltvra(文化)和汉语的“文化”联系起来考虑,则可以得出对“文化”的广义理解: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在内的人类的所有活动及其结果,均可称之为“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著名文化学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在《个性的文化背景》一书中指出:“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是有一种文化。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显然,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谁有没有“文化”(即有没有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是大不相同的。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分,着眼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实践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的人化”。而狭义的文化(小文化)则排除广义文化的概念中的物质性成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界方面,前述《周易》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泰勒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均属狭义的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也是从狭义的文化角度立论。简言之,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则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等内容。综上所述,这一切便是“文化”一词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广阔繁复的外延。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