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洋水果”,到底有多少是真正进口的呢?据广东省水果行业协会会长易干军透露,目前市面上卖的水果,只有几种以进口为主,如山竹、榴莲、红毛丹及新西兰金奇果。其余绝大部分所谓“洋水果”,其实都是“被进口”的国货,如“美国新奇士”及部分“美国蛇果”等等。(5月17日《新快报》)
山寨“洋水果”,其“制造”方式非常简便,成本亦非常低,市民们购买进口水果时,多会作为判断标准的“洋标签”,部分竟是商贩自己贴上去的。不少档主不打自招,承认“洋标签”在网上及批发市场上均可买到,300元一万个,且可“量身定做”,“任君选购”。一个消费者辨认洋人容易,辨认“洋水果”难矣,所以上这种当,基本上是一上一个准儿。
即便是品质优良的国产水果仍要冒充进口水果,其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卖个好价钱”。有人不从现象看本质,像给“洋水果”贴标签一样,也给消费者的行为贴标签,说什么“洋水果”泛滥多因崇洋心理。这里面有崇洋因素没有?部分人的消费行为里肯定有。但是品质很好的国产水果也要冒充“洋水果”卖,所传递出的信息是:部分消费者对国货不信任。他们被假货骗怕了,听到了、看到了、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对国产水果也失去了信任。没有办法,吃假货所付出的代价,让每一个消费者都难以承受。那种东西,会没病吃出病,甚至会吃丢了性命。
水果“被进口”,用“有这样的需求,就有这样的市场”做简单的消费现象解释,是一种不负责任,也有悖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这样的需求是被需求。进口水果与国产水果有很大的差价,没人会愿意掏了买进口水果的价钱,吃到的却是国产水果。山寨“洋水果”,皆是有意之山寨,其实质是蒙骗消费者,是消费欺诈。假货万变不离其宗,离开假字它什么也变不成,这样的消费市场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可以说,国产水果变身“洋水果”,既掏走消费者的钱,又在以另一种形式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社会信心。监管部门都喝风去了吗?对此事竟一无所知?完全不可能有这回事。皆因他们的责任感丢失了,才有了假货遍地。或因有人收了与此事相关联的什么人的好处,故意视而不见,也未可知。 今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