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筷子筷子碗
《去最幸福的四国找幸福》
《红玫瑰与白玫瑰》
盛夏的雪峰
连载
连载
论 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筷子筷子碗

沈无茶

文章名字是从一段行酒令里偷梁换柱而来,没什么深意,图个念着顺口。

碗和筷子可谓孪生兄弟,又或者是夫妻关系,碗是兄,筷子就是弟,碗是夫,筷子就是妻。它们形影不离,结伴而行,胡吃海喝、细嚼慢咽、国宴家席,都离不开碗筷的合作。在中餐里,它们简直就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

碗,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器皿,它的起源已不可考。如果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用黏土泥质烧成的陶碗,应该就是最早的模坯了。其外形与今天我们使用的饭碗颇似,多为圆形,口大底小,也有碗足。后来用高岭土、长石、石英为原料烧制而成的瓷碗,即脱胎于此。

因为上阔下窄的形状,专家便推测说,古人最初对碗的使用,可能是安放在地上挖出的坑里。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假设,我不信古人会傻到趴在地上吃饭,有时,专家就是专门骗大家的。专家喜欢领异标新,作家崇尚删繁就简,专家是领异标新二月花,作家是删繁就简三秋树, 身为文人,我简单地认为,碗从一开始就捧在手上。

或者是金的名贵,或者是银的高洁,或者是玉的温润,或简约不着一字,或繁琐得尽风流,碗自始至终在漫长岁月里摩挲在人们的唇齿之间。在饭桌上,它是盛菜装汤的器皿,更是不可绕开的主角。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碗居然在音乐史上,散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不止一回让华夏先民为之陶醉、兴奋。

话说隋朝有位叫万宝常的音乐家,有次和朋友吃饭时谈起了音乐,大家说,老兄不能光说不练哪,给我们来一曲?大概是说得有些手痒痒了,万宝常也不推辞,叵耐身边又没有乐器,情急之下,用筷子敲打座上的碗碟餐具,奏出五音俱全的曲子,和谐悦耳不亚于一支丝竹俱全的乐队,大家听了,惊喜不已。

这段选自《太平广记》的故事,结尾点出万宝常是谪于尘世的仙人,最后不知其踪。对于他的结局,浪迹江湖也好,重列仙班亦罢,并不重要。关键我们知道是万宝常再次让碗乐散发出一道亮丽的光芒,悬在时间的深处。因为用碗奏乐的习俗,远在夏商时业已产生,且随之诞生出一个极有古意的名词——“击缶”。《易经》云:“不鼓缶而歌。” 《诗经》说:“坎其击缶。” 只是这样的记载生硬而冰冷,幸亏万宝常谱写了一段令人遐想的碗乐传奇。

用碗吃饭,让我们生生不息、绵延不已;以碗代缶,让我们笙歌嘹亮、五彩生香。下面,再谈谈击缶的筷子吧。

筷子也是国粹之一,古称箸,《说文解字》释为“饭欹也” ,即帮助吃饭的工具。因为箸和住谐音,有停住的意思,江南鱼米之乡、水域辽阔,广大渔民最怕行船搁浅,忌讳停住,故此将住改称为快,讨的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口彩。

筷子的原料,有金、银、铜、铁、玉、木头和象牙等等。自古至今,到底以竹木所制为多,录明人程良规《竹箸诗》为证: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小小筷子,堂堂餐具,兼拌、拨、挑、夹、扒等诸多功能。但比起西方的刀叉,到底有弱处,一旦对付滚圆而滑溜的食物,就彻底自暴其短矣。《红楼梦》写荣国府家宴,凤姐为取悦贾母,捉弄刘姥姥,故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她桌上,“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滚在地上。”惹得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这并非刘姥姥手上工夫不济,实乃筷子先天不足,如果换成西方的叉勺之类,断然不会出现那种尴尬。所以我们古为今用的同时,还应该鼓励洋为中用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