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
民乐经典滋润向阳花
“玫瑰”之伤
河南男排首战不敌江苏
新一届国家队大名单出炉
足协杯:建业挺进八强
热火炙烤公牛迎赛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专家一席谈

昨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多功能厅,来自上海交大的胡惠林和北大的陈少峰两位国内知名文化专家,对河南文化进行了精彩讲评,拉开了由河南省文化厅重点推出的“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专家系列报告会的序幕。

■胡惠林:河南要找准位置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惠林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关于河南文化的发展问题》的演讲。

河南的位置在哪里?胡惠林说,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有大量历史依据表明,根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从河南延展出去的,如果没有河南文化,我们都没有了回家的路。“中原,中华之源、中国之源”,这就是河南,这就是对河南的文化认知,这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中原经济区提出了四个战略定位,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如何来认识和面对这一重要领域?胡惠林说,河南的文化是由文明来定义的,文明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来定的,何谓文明,有文(化)才能“明”,当下要重新找回“河南文化的自信”,构建“文化河南”的时间表、路线图。他说,中原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在“传”和“承”后面还应该加个“启”字,传承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造,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担起这个当代责任。

胡惠林建议,一是在哲学社科领域提出“中原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建树,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二是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拿出一些更好的创作,来表现我们伟大的祖先,给世界华人带来享受和心灵震撼;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创立一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中原论坛”,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中原应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缔造者,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长点。”胡惠林说,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文化上的定位应该是指向这个目标的。

■陈少峰: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曾参与过登封文化产业园区等多个产业园区的规划,他的题目是《文化产业创新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

“文化底蕴越是深厚的地方,做文化产业比较困难。”陈少峰上来先给“泼冷水”,陈少峰说,如果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传承的主要载体,就会束缚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就会变成一个事业,会变成用文化事业的眼光看待文化产业。赋予它太多的功能,这样的话,文化产业肯定做不好。

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的落脚在产业,产业就是工业化批量生产,它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很深,否则没办法批量生产,所以这个问题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来讲比较艰巨。“赵本山如今被人非议很多,但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他是成功的,他的赵家班是他产业链的枢纽,所以他想尽办法让他的弟子登上春晚,而做文化产业一个最重要的思考方法就是延长产业链,所以他的《乡村爱情故事》出了一部又一部。”

针对河南的现状,陈少峰认为,实现制造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产品盈利向商业模式盈利的转型、由内容为王向内容与平台结合的转型、注重内容原创向内容创意资源多元化开发即价值增值产业链的转型、筑巢引凤向孵化企业的转型、由投资带动型向人力资源增值型的转型、产品规模经济向品牌与产品附加价值为主导的转型、资源依赖型向资源创新型的转型等,都不失为破题的方法。

本报记者 李 颖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