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接第一版)
商户门前挂上“小绿叶”
培训“五小”门店业主
市容环境卫生曝光台 单位:市爱卫办 时间:5月27日
贵阳发生煤矿透水事故
洪泽湖“缩小”了
创文办将对各类市场专项整治
孵化园助大中专生创业
我省招万名特岗教师
印尼连续发生
里氏6级以上地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上接第一版)

组团发展破解“大城市病”

“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城市规划的根本和落脚点。”董运广介绍说,广州的城市规划首先突出的就是城市功能定位。2009年国务院明确要求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功能定位和战略目标,是广州城市规划的基础,把广州的发展引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人口是规划不能回避的大问题。”董运广介绍说,多年来,广州户籍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但外来人口增长过快。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033万,实际人口超过1400万。城市规划将调控人口规模列为重点内容,控制人口总量的同时,调整人口结构。积极引进智力型、投资型等高素质人才,在中心城区实施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加快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同时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居住新城,引导新增加的人口布局在外围新城,优化人口分布。

广州建城时间比较长,中心城区相对稳定,也相对局促,空间布局难以拉开。2000年以来,广州市曾两次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优化。未来十年,为了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根据后亚运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广州规划部门重新对城市空间布局作进一步调整优化,提出“一主六副多组团”的市域空间结构:一主即中心片区(主城区),是广东省行政管理中心,珠三角世界级城镇群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六副分别是东部片区、番禺片区、南沙片区、增城片区、北部片区和从化片区。重点打造新城市中轴线,延伸珠江新城中轴线,承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是集中体现广州城市品位、城市内涵、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地区;依托南沙和中新知识城,打造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依托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的外围城区,建设花都、增城、从化三个片区中心。

规划全覆盖统筹城乡一体

天河区的猎德村位于珠江新城中南部,南临珠江,遥望海心沙。一条直通珠江的猎德涌从村中流过,将村分为东西两岸。亚运前夕,这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村庄被拆迁改造,化身高档住宅小区。

这只是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缩影。

广州建城历史悠久,旧城面积大,城中村较多,其中旧城区达370平方公里,城中村138个。近年来,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广州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旧城更新改造。疏解居住人口,降低建筑密度,同时把旧城改造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使中心城区居住密度下降,社区环境更加整洁、干净,更加平安、和谐,焕发了新的活力。

2010年1月,就在猎德村变身的同时,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更名为广州市规划局,去掉了“城市”两字。局长王东在挂牌时表示:新局“体现城乡一体,更好地统筹城乡规划”。

在挂牌之前,规划部门已将230万农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推进农村规划全覆盖,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在城市功能组团之间规划农田保护区、农业生态功能区、林业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其他各种非建设用地,真正做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中心镇产业集聚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按照城市设施—城郊设施—农村设施梯次配置路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传承提升城市品位

3000米长的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从北向南穿过三条中心城区主干道直入珠江。这曾是一条让沿线居民掩鼻远离而诟病的脏乱臭涌,一条以“四害”温床、“六乱”死角而闻名的“旺地臭水沟”。经过改造,东濠涌新增了1.6万平方米绿地,恢复了河涌的原生态,再现广州“六脉通渠”的文化特色,建成了亲水生态休闲文化走廊,变成了百姓乐此不疲前来亲水、戏水的水上公园。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必须围绕人来做文章,根据人的需求、人的期望、人的发展趋势来谋划城市发展。”董运广介绍说,近年来,广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见物更见人,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

广州具有先天的良好生态资源,奠定了广州“山、水、城、田、海”的城市空间生态格局。这些年,广州始终致力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和“十年大变”工程建设,较好地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合理确定经济规模和产业布局,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广州的城市规划明确坚持文化传承。

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成为广州城市不断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如何在发展中保持城市个性,在传承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董运广表示。

首先在彰显历史文化上下工夫。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古迹的整治修复,传承旧城历史文脉,确保旧城空间肌理和整体格局得到最大维护。先后完成了大元帅府、陈家祠、沙面、南越王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南海神庙、黄埔古港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造,使一大批广州历史文化建筑得到较好保护和开发。

其次在塑造“岭南水乡”风貌上下工夫。对市内河涌、湖泊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荔枝湾涌重现了“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西关水乡景色,成功打造为风尚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旅游复合型功能的文化休闲区。

同时在建设花城上下工夫。为凸显花城特色,大力实施绿化美化,通过拆围透绿、拆违建绿、见缝插针,在城中实现每500米半径内市民均可享受到一处公园或公共绿地,全市198座天桥、立交桥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长廊,主要道路、广场、公园呈现百道花廊、处处花境的景象。1060公里绿道覆盖全市12个区(市),串联234个景点、98个镇街、42个亚运场馆,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和旅游热点线路。

在传承工业遗产文化上下工夫。广州历史工业遗产非常丰富,珠江后航道更是集中了一批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建设的外国洋行码头和仓库历史工业遗产。近年来,广州加大了对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成功完成了北岸文化码头、太古仓、信义国际会馆、TIT创意产业园等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改造,注入文化娱乐、时尚创意和休闲旅游功能,既保护了工业遗产,也增添了城市活力和商机。

后亚运时代的广州,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国际一流的城市规划为指南,广州将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