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压二代
解创新人才培养之“困”需用科学精神
“被精神病”不能
只依赖立法救赎
开放社会更利于人们白手起家
能否给孩子送上
“国际标准”的礼物
儿歌何时走进春天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儿歌何时走进春天里
“变味儿歌”风行一时 好儿歌怎么不见了儿歌如何摆脱尴尬
“世界儿歌日”鲜为人知
管城区引导学生传唱健康儿歌

本报记者 余英茂

《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小燕子》、《丢手绢》……曾几何时,这些朗朗上口、活泼健康的儿歌被广为传唱,激励和鼓舞了很多人。

如今,流行歌曲走红,很多连歌词大意都不能准确理解的少年儿童,却成了成人歌曲的粉丝,甚至传唱变了味的“灰色儿歌”。对此,很多家长疾呼:还孩子生动有趣、健康快乐的儿歌!

追逐流行和成人歌曲,对少年儿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歌曲才适合少年儿童传唱?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

儿童偏爱成人歌曲

少儿天性爱唱歌,如今的孩子们在唱什么歌呢?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数家小学门口随机对几十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到自己喜欢唱的歌曲时,多数小朋友回答的都是流行歌曲:“我爱唱《老鼠爱大米》!”“我喜欢唱《波斯猫》!”“我喜欢《隐形的翅膀》、《两只蝴蝶》、《嘻唰唰》……”

在郑东新区某小学上四年级的女生小莹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星,她对很多流行歌曲都是耳熟能详:“我喜欢周杰伦的《稻香》,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还有刘德华的《忘情水》……”

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孩子,不知道乔羽、谷建芬是应当尊敬的儿歌作曲家,却对流行歌星比较喜欢,几乎人人都能来上几曲流行歌,满脸稚气的嘴里,懵懵懂懂地哼唱着“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那红尘永相随……”

而喜欢儿歌的小朋友却是寥寥无几,采访中,仅有3位小朋友向记者表示,自己最喜欢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采蘑菇的小姑娘》、《蜗牛与黄鹂鸟》等儿歌。

纬五路一位四年级的女生家长苏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说起流行歌曲都很熟悉,张口闭口就是“嘻唰唰,嘻唰唰……”、“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却并不知道《小螺号》、《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这些曾经流传广泛的好儿歌。

对孩子热衷唱流行歌曲的“早熟”行为,家住市东明路的王女士显得很无奈:“儿子不到12岁,嘴里唱的不是周杰伦就是蔡依林的歌,他的房间里也贴满了李宇春、蔡国庆、张学友这些流行歌星的图片,港台流行歌他基本都会唱,很多都是情歌,情呀爱呀的什么都唱,这是不是有点不正常?”

“变味儿歌”风行一时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儿歌成人化”现象大行其道,一些被改编的“另类儿歌”也在孩子们中间传唱开来。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业都快堆成山,堆成山……”“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在多所小学门口,记者听到了这样的“儿歌”。

这些变了味的“改编儿歌”大都出源于经典儿歌、古诗词或流行歌曲,改编后充满了调侃、恶搞、低迷、消沉等不健康内容,比如“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李白去挖地,炸成二百五”等等。

很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们很喜欢传唱“灰色儿歌”,让他们很是忧虑。“让我背也好,让我写也好,恨老师我都不会了。让我哭也好,让我笑也好,随风飘飘,上网最逍遥……”金水区纬一路某小学12岁的小萌经常哼着这些“变味”的儿歌,其家长张娟忧心忡忡地说:“女儿说这些歌很流行,同学都在唱。但是这些儿歌有的恶搞,有的很低俗,我担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

与流行歌曲和“灰色儿歌”风行一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时下的好儿歌比较少。

“我们小时候每天都要唱《聪明的一休》、《小鸭子》、《花仙子》等儿歌,那旋律和歌词现在都忘不了。如果没有儿歌陪伴,童年就会少了很多欢乐!”谈到记忆中的儿歌,作为70后的张娟一脸幸福,她满以为儿歌也会伴随着女儿幸福地成长,可是自己以前唱的那些儿歌孩子不太喜欢,听来听去都是那几首,她就在网上和音像店去找儿歌,却很难找到新的好儿歌作品。

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超市及音像店,发现儿歌类磁带和CD碟虽然数量不少,却多是年代较远的儿歌,有价值的新儿歌寥寥无几。在世纪联华超市音像柜台,售货员找出了三四盘儿歌CD,记者发现包装新颖的目录上却是《找朋友》、《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耳熟能详的“老面孔”。几位也在挑选碟片的家长说,这些儿歌孩子看了几次就不爱看了,感觉这些歌题材老化,跟他们现在的生活结合不紧密。

惠济区的一位小学校长无奈地告诉记者,学校这些年举办“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时,找不到多少可歌可舞的优秀儿歌,只好把《拔萝卜》、《小螺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几十年前的老儿歌拿来凑数。

该校的音乐老师孟静也向记者诉苦说,眼下适合孩子们唱的优秀儿歌较少,学生有时就要求教他们唱流行歌曲,音乐课上该教孩子们唱什么歌,她有时也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我也很想教学生唱好的新儿歌,可是很难找到合适的。”

好儿歌怎么不见了

从众多脍炙人口的儿歌广为传唱,到现在“灰色儿歌”大肆流行,人们不禁要问:优秀的儿歌怎么不见了?

在一次全国歌唱选拔赛上,一位参赛小学生演唱的是流行歌曲《一个人的精彩》,许多评委认为儿童唱这样的歌曲不适宜,这位学生却反驳说,音乐课上学的儿歌不好听,曲调也不上口,自己不感兴趣。

谈到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爱儿歌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国家一级作曲家岳亚认为,大环境缺失是一大原因。现在,荧屏、电台少见儿歌,纸媒上也难觅儿歌的踪影,全国有不少儿童刊物,但只有一本中国音协主办的《儿童音乐》,各类文艺活动繁多,专门为少儿举办的活动却很少。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边的音像店会播放流行歌曲,孩子们想不听都难。而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很优美,流行歌曲的影响铺天盖地,孩子们耳濡目染,嘴里哼的多是“哥哥妹妹”、“情啊爱啊”的成人歌曲,当然也就不奇怪了。

在很多孩子眼里,那些被改编过的“灰色儿歌”显得十分“好玩”、“搞笑”。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教师李淑芳认为,儿童喜欢唱“灰色儿歌”,原因是当前学生觉得学习比较紧张、单调和乏味,一些学生就图好玩改编了儿歌,而孩子们缺乏辨别力,虽然并不是特别明白歌词的意思,但是出于好奇,很容易接受那些改编过的“灰色儿歌”。

现在的孩子们相对来说“见多识广”,大都喜欢故事性强、节奏明快、内容有趣的歌曲,不少孩子觉得“经典儿歌老土,新儿歌说教,另类儿歌有趣”,还是成人流行歌曲好听。

“除了在学校音乐课本上学的被几代人传唱了无数遍的‘老儿歌’,确实很难找到新的好儿歌。”孩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周先生感到,女儿的音乐世界正在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他说,现在的很多新儿歌,歌词多是空泛、简单的说教,缺少天真感,孩子很难提起兴趣。而昔日的那些经典的儿歌,由于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能反映当今儿童生活、心理,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欢快的新儿歌比较缺乏。

“现在,儿歌传唱不广,是因为孩子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市民刘先生存在不同看法,他认为现在孩子的课余生活越来越多样化,电脑、电视、学习机、电子玩具等文化娱乐工具让孩子应接不暇,儿歌在他们生活中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了。

据了解,目前在刊物上发表一首儿歌,词曲作者获得的稿酬不足百元,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创作者能得到上万元稿酬。

创作儿歌很难在市场上获取多少直接效益,词作家晨枫向记者坦言,创作儿歌没钱可赚,现在词曲作家没人愿意谱写儿歌。儿歌既不如流行歌曲传唱广泛,也不像成人歌曲那样被广泛关注,创作者的成就感不强,因此,很多词曲作家将儿歌视为“小儿科”,音像公司与词曲作者签约也只是约定写流行歌曲,全国也很少举办儿歌创作比赛,导致儿歌创作队伍日渐萎缩,儿歌产量锐减,能感染人的优秀儿歌作品更是难以出炉。

怎样才能创作出好的儿童歌曲呢?《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作者乔羽说过,秘诀其实很简单——喜欢小朋友,并拥抱一颗童心。时下,有些业余作者没有深入生活,很难真正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写出来的儿歌作品没有什么“童趣”,孩子们当然不喜欢了。

显而易见,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音乐界人士创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优秀儿歌匮乏。好的儿童歌曲本来就不多,加之推广不力,成人歌曲、“另类童谣”便乘虚而入,当下的儿歌可以说是处境尴尬。

儿歌如何摆脱尴尬

我们很多人都是唱着《我们的田野》、《小草》、《娃哈哈》、《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儿歌长大的。这些儿歌让我们有了快乐的童年,有了基本的是非判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歌唱家李双江指出,“音乐养心”,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没有儿歌相伴的童年缺乏色彩,因此许多家长呼吁:给儿歌撑起一片蓝天!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这个节日早在1976年就设立了,记者在街头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节日。

“六一”前夕,《中国民办教育》杂志曾准备举办一场全国儿童歌曲演唱大奖赛,需资金20万元。主办方多方联系了20多家企业合作,都遭到婉言谢绝,理由是“儿歌比赛的广告效应不明显,商业效益差”。经费没有着落,儿歌大赛也就不了了之。该杂志社副社长童永榕呼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歌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才会得以振兴。

种种现状,让音乐界人士大声疾呼:全社会对儿歌的关注不够,造成了优秀儿歌“难产”。公众的支持,是让优秀儿歌流行开来的主要动力。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儿童歌曲创作队伍,对儿歌词曲作家乔羽、谷建芬、潘振声、李幼容、晨枫等人的名字,人们大多耳熟能详。近年来儿歌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著名儿童音乐家潘振声建议,儿歌振兴的希望首先在于振兴儿歌创作,应当出台政策,扶持词曲作者创作出大量适合当代少儿生活情趣、审美需求、深受当代少儿喜爱的儿歌。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媒体也应辟出更多的空间和专门的少儿频道,多策划、组织少儿歌咏活动,宣传推介好的儿歌。

振兴儿歌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也应重视起来。音乐教师孟静建议,家长要引导孩子传唱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儿歌,但也不要对孩子喜欢流行歌曲过于敏感,大力进行“批判”,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为了让儿歌摆脱尴尬的处境,我市教育部门正在展开多种尝试:管城区一些小学教师创作了短小精悍的儿歌,抄写在校园的墙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同学观看和学唱;为了推出更多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的儿歌,中原区一些学校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属于自己的儿歌;我市举办青少年诗文大赛,首次将童谣设为单独赛事,引导优秀儿歌进校园、入课堂,让孩子们唱着健康有趣的儿歌,成长为“阳光少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