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品粽子 赏佳联

张小雷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起源于我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粽文化”,如粽子俗、粽子谜、粽子谚、粽子诗。这里介绍三副清代名人的粽子联。

据传说,清代文学家、四川才子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深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粽子。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义。

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熬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李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整,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无独有偶,该联传说还有另外一种版本。曾为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山西寿阳人,出身书香门第,幼年聪明过人,5岁那年的端午节,奉母亲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想试探一下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一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三嫂虽羞得面红耳赤,但心里却很佩服小弟的才华。

相传,明代解缙一日与友宴欢,友人出上联:“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解缙马上对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联语复辞迭出,对偶工整、自然,前后照应,又在整句中有“小回文”,为不可多得的佳联。

明代沈应,一日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时值五月初五端午节,太祖出上联命沈对下联。上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沈应随口对付:“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以春秋两榜对端午二门,又由端、午合成端午转成节名,由春、秋合成春秋转成书名(或表示一年),均恰到好处。

清朝末年,广东有个何淡如,很有才气。有一年端阳节,湖南某地开展扒龙船(即今划龙舟)比赛,特请何淡如写副对联。何淡如略一思索,就挥笔蘸墨,一口气写下九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写到第十个“扒”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

大家正喝彩间,只见何淡如挥笔疾书,又写出九个“唱”字,然后又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再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