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聚焦国内城市带:皖江城市带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资本大潮涌皖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资本大潮涌皖江
绘出科学承接“路线图”
鸟瞰徽州大道
芜湖在皖江城市带中举足轻重,图为夕阳下的芜湖码头。
和谐人居尽显合肥“生态魅力”。
◀长虹工业园的入驻,带动了合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美的借助皖江城市带的东风强势发展。
▼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吸引了像联合利华这样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合肥。
▼江淮、奇瑞等一批骨干汽车企业,令国人对地处内陆的安徽刮目相看。
▲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翡翠湖畔的大学城,已有14所高校入驻,让皖江经济带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孟 斌 文 宋 晔 图

时进初夏,合肥的气温逐渐升高,然而,比天气更热的却是国内外产业资本大鳄对于合肥的关注和厚爱。

5月12日,深圳市总商会主席、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带领的广东省知名企业家考察团在合肥考察,寻求合作商机。

5月18日,总投资约60亿元的德国大陆马牌轮胎(合肥)有限公司开业,这是马牌轮胎在大陆的首家工厂,也是目前安徽省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5月20日,全球最大金融集团之一瑞穗金融集团核心企业——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有关负责人到合肥考察,希望协助日本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寻找合作伙伴。

……

不仅仅是合肥。

自2010年1月,安徽首个“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幕开启后,国内外产业资本大佬们纷至沓来,抢滩皖江,寻觅商机。

安徽省皖江办副主任、发改委地区处处长殷君伯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耀眼成绩单:仅去年,示范区引进内资项目近万个,其中50亿元以上26个;外资项目208个,其中1000万美元项目40个,占全省比重七成多。

大江唱皖,资本潮涌。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中部崛起新板块正在八百里皖江两岸激情孕育。

1

禀赋天成 承接产业转移底气十足

5月25日上午,合肥经开区友达光电景智电子厂区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为今年的投产目标争分夺秒地准备着。

友达光电是合肥市推进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首批36个开工项目之一。全部建成后,年产值约人民币200亿元,成为友达在华东最大的基地。

作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友达光电为何垂青合肥?用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的话说,合肥紧邻长三角,交通环境优良,合肥经开区拥有大批家电龙头企业,布局于此,不仅在合肥为下游家电企业配套,也可利用合肥京东方等上游产品进而加工。

正是看中了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核心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友达光电才决定落棋合肥。

“从根本上说,友达光电选择合肥是顺应了国内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潮。”安徽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程必定解释说。

“翻开地图,我们就能看到安徽与长三角有多近。”安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地理”上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皖江城市带,正在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地利”。

殷君伯表示,皖江地区承接长三角转移不仅占尽地利优势,而且还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体量大、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美菱、荣事达、海尔、三洋、格力、联合利华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行业翘楚。民营经济不断成长,加工制造业优势明显,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与长三角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

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一向紧密,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迅猛,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有数字为证:仅在2009年1至9月份,安徽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3512.6亿元,长三角在皖投资项目共8405个,总投资金额9014亿元,其中大多为工业项目。

“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这是国家对皖江城市带宏观要求。

按照要求,安徽省制定了皖江城市带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2

重点突出

“仅去年,我们就拒绝审批了35个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转移项目。”合肥经开区工委办公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俞光远表示,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新型产业选商是经开区承接转移的一个硬性原则。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差凸显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深层次特点。

“‘科学承接’是对承接产业转移最基本的要求,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程必定认为,变被动为主动、变粗放为集约,皖江城市带正在为中西部地区探索一条科学承接的新路。

“安徽省将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产业要素,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示范区将重点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能源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批“重量级”产业转移项目相继在皖江示范区“落地生根”。

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介绍说,合肥市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首批36个项目在合肥经开区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13.61亿元,这些项目大多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平板显示核心零部件、电子电气、机械制造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

“以前招来个亿元以上项目在全区就很轰动了,今年光投资几十亿的项目就有好几个了。”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池州市贵池区发改委主任钱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皖江的品牌效应。

今年,总投资达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电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这是皖江示范区规划获批后引进的最大项目。此前,德豪润达已经决定投资60亿元在芜湖建设LED产业园区。芜湖市由此一举跃升为国内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

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相继设立并开工建设、众多大项目纷纷抢滩、省政府每年10亿元的资金支持……一年多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动作不断。安徽人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皖江必将成为长江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璀璨在未来华夏大地的中央。

3

政策保障

创新机制助推皖江崛起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制,出台一套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创新一套科学承接体制机制,设计一套成效指标考评体系……在创新发展、科学承接“路线图”引导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高效有序展开。

构筑保障体系上,创新建立组织政策架构,建立起科学有力的领导推进机制。推进示范区建设12项决定、40条优惠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构建起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体系。“芜湖马鞍山巢湖”、“安庆池州铜陵”江北、江南两个产业集中区管委会按正厅级设置。安徽省发改委成立皖江办,各市也相继成立组织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先行先试,结合实际创新规划。安徽领导小组科学制定江北、江南两个集中区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及建设重点。各市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9个专项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尽快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层级明晰的示范区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

创新平台建设,提升承接水平。今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各市引导园区在承接中培育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走特色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承接模式,探索园区共建。各市敢为人先,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吸引产业链式转移,京东方六代线项目落户合肥带动上下游1000亿元产业集聚。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建设“园中园”,马鞍山与上海徐汇国家级软件基地合作共建马鞍山软件园,与香港一企业合作共建游戏动漫产业基地。滁州开发区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共建宁滁产业园。

八百里皖江风生水起,展现无限生机与活力。

迎着汹涌澎湃的资本大潮,新徽商激流勇进、挥浆弄潮,中部崛起新支点的“梦想之舟”正全速航行。

相关链接

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