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8版:特刊2 上一版3  4下一版
和谐从何来?
创新民生优先措施
“三级走回访”
优化纳税服务
合理调峰度夏
尽量不拉闸限电
政府关怀让孤儿不孤
新郑普及免费孕前康检
辖区分成网格 创新社会管理
部门联手为高考“护航”
新郑:植树造林造出“绿色银行”
zxc110611
zxc11061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新郑:植树造林造出“绿色银行”
林果熟了,旅游旺了沙尘落了,绿色多了

本报记者 刘冬 高凯

入夏,瓜果飘香的喜人时节,踏入享有“河南省林业生态县市”美名的新郑大地,具茨山上、公路两侧、渠沟旁郁郁葱葱。新郑林业经济在“绿”中循环,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农民植树的积极性,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已成为该市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共识。如今,新郑已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小康市。

荒山绿了,农民富了

柿树行村东南地,杏林飘香,记者见到了造林大户魏富安。

魏富安是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他向记者介绍,柿树行村位于具茨山北坡太白岭上,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极度缺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经济收入。上世纪80年代初,魏富安便与村里签下了承包300亩荒山的合同。先是建起了50亩规模的良种苗木繁育区,相继开挖5500个育林坑,修起20多亩石堰梯田和3个50立方米的积雨池,栽植优质果树600亩、36000棵。与此同时,魏富安又联结村民,全部栽上生态林、用材林、果树,经精心管理,成活率达98%,光秃的荒山变成绿山。老魏说:“种一片树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绿色银行’。仅这片果林就实现经济收入100多万元。”目前,该村栽植各种果树、生态林、用材2300亩、13.8万棵,全村山地绿化总面积达6000亩,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新郑,像魏富安这样的造林大户还有很多,这些勇于“吃螃蟹”的农民,不仅为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林果熟了,旅游旺了

樱桃红了,游客醉了,果农笑了,绿树成荫的果园中弥漫着欢声笑语。5月,龙湖第二届樱桃节开幕。

穿行在樱桃绿道间,满目青山绿树,清新润湿的空气扑面而来。龙湖种樱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面积两万亩,当地农民也托福“实惠”了一把。“俺这里的樱桃个小果甜,全是绿色无公害。每年都有很多城里人来这里摘樱桃、农家游,俺的光景就像这樱桃一样红火。”古城村村民赵树立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而泰山村的乔子军在小樱桃上做起了大文章,办起了公司,带动父老乡亲念活了樱桃致富经。

林业的发展让新郑的旅游经济如虎添翼。丰富的红枣资源,让新郑唱起了林业风光旅游的重头戏——中华枣乡风情游,每年吸引着近万名游客。

沙尘落了,绿色多了

5月22日,八千乡刘店村的吕鹏正在忙着给今年新植的树苗浇水。“这可是俺家的‘绿色银行’啊!你看,西边那8亩杨树已经成材,俺马上就能从‘绿色银行’中取钱了。”吕鹏兴奋地对记者说。

2003年,吕鹏便承包了村集体的10多亩沙荒地,开始了他的治沙工程。在随后的几年里,伴随着新郑市治沙造林项目相继实施,沙地养藕、农枣间作、沙区经济林等产业相续发展起来,既振兴了农业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昔日风起沙扬的沙荒地变成了今日小枣留红、树茂粮丰的生态田园。

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新郑又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辟了林油(粮)、林牧、林菌、林药、林果等林下经济模式,扩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今年我准备再种植几亩枣树作为尝试,发展农枣间作模式,咱新郑大枣这么火,如果尝试成功,俺这10多亩杨树将陆续更换成枣树,间作套种,那时才真正达到林茂粮丰。俺的‘绿色银行’就更大了!”吕鹏对今后的发展充满憧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