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砍尾巴”:豫西抗日先遣第一战
郑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群众文化活动安排
陇海大院35年
爱心接力不辍
老军转贾永前的“满月答卷”
人人关心食品安全
家家享受健康生活
逾4万河南考生有望上一本
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职称外语考试成绩
即日起可网上查询
图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陇海大院35年
爱心接力不辍
身边关爱
35年接力不断 陇海大院
“中国好人”感动中国

陇海大院35年

爱心接力不辍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中央文明委连年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比活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2010年,我市有7人、两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了省文明办和中央文明办的充分认可。即日起,本报推出“弘扬道德模范 感受‘身边好人’”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再次走近我省、我市的道德模范,感受我们“身边好人”的力量。

35年爱心接力,照顾高位截瘫邻居,在郑州陇海大院,一个由众多平凡人谱写的爱心故事,感动着绿城。

祸不单行

家庭成员接连患病

今年60岁的高新海,是陇海大院小区一位普通居民。1976年在沟赵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从此失去了行走能力。

祸不单行。命运让高新海的家庭接二连三遭受打击: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一直悉心照顾他的二哥因病去世,疼爱他的母亲患结肠癌并做了切除手术,大哥肺病缠身,父亲又患上老年痴呆……

无奈,1998年,36岁的妹妹高新霞提前“下岗”,接过照顾哥哥的重担,每天给哥哥洗衣、做饭,奔波于两个家庭。

身边关爱

35年接力不断

成为亲人的负累,让高位截瘫的高新海几度产生过轻生念头,而来自邻居们的悉心关爱,让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勇气。

高新海截瘫的最初几年里,常思军、王金贵、孙豫生和樊跃,天天守护在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病房。

出院回到陇海大院后,邻居孙豫生天天为高新海倒大便。

到武汉看病人手不够,邻居范石头关掉自己的小卖部,顾不上患小儿麻痹的妻子,一陪就是一个多月。

康复训练治疗,邻居们四人一组,两人架胳膊,两人拉腿推背,每天两次,坚持不懈……

洗澡、理发、买菜、聊天,这些事都有邻居在为高新海操心,办理工伤鉴定、报销医疗费、逛商场、看球赛、冬天赏雪、夏天纳凉,啥时候该吃药,啥时候换煤气罐,大家比他记得还清……

王志平、赵新义、陈会云、贾留成……众多好邻居的真情关爱,35年来一棒接一棒,从来没有“打过折”,而被爱心温暖着的高新海家,从来不落锁。

35年来,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和小区把高新海当成重点帮扶对象。第一批实行低保时,就为他办理了全额低保和伤残补助;

小区协调铁路系统,专门为高新海铺设了一条残疾人专用斜坡,使高新海可以开着残疾人助力车回到家中;

街道办事处和小区书记、主任的手机号码,印在一个方形的提示牌上,摆在高新海的床头,只要高新海一个求助电话,就会有人及时出现在他家中。

“党和政府给了我信心,好邻居给了我勇气,好战友给了我温暖,不好好地笑着过日子,对不住大家啊。”高新海说。高新海的残疾人车每天早上都停在大门口,有需要乘车的邻居,他都送上一程。

陇海大院

“中国好人”感动中国

在郑州出席第25次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来自全国30个城市的宣传部长们感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陇海大院长达35年的爱心群体、爱心接力,事迹感人,其价值超过许多“感动中国”的个体事件,应该加大宣传,推向全国。

在最近揭晓的全国文明办“身边好人”评选中,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与胡大白等一起感动着中国,并从众多的“身边好人”中脱颖而出,荣登“中国好人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