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什么车走在路上最逍遥
美酒哪有自由好
建立“记者黑名单”的权力傲慢
玩文化即是毁损价值观和意义体系
农民工幸福感要素的变与不变
一座特殊建筑退出带来的机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一座特殊建筑退出带来的机遇
上下齐心快速推进 一馆迁建 西南城区气象新
建成投入使用的郑州市新殡仪馆。
原郑州市殡仪馆提前拆迁完毕,原址只剩下围墙内平整的空地。
郑州市殡仪馆原址处于郑州市西南出入市口,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商业价值巨大。
项目工作组成员热情服务,耐心讲解政策,赢得群众支持。

本报记者 安群英 实习生 汪 洋 文 陈 靖 图

郑州市老殡仪馆搬迁了。近日,路过郑密路黄岗寺的市民,转眼顾盼间,都情不自禁的评价这一身边的重大民生新闻。

5月30日,随着几台钩机长臂伸展,老殡仪馆最后一座未拆除的建筑——吊唁大厅被放倒,原址上只剩下围墙内一片平坦的空地。这座矗立在郑州西南出入市口40多年特殊建筑,带着市民的特殊情感记忆退出历史舞台。

郑州殡仪馆的迁建,是政府重视民生倾斜民生的具体体现,新馆的建设将带来更环保的殡葬环境,为市民提供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郑州殡仪馆的迁建,打开了多年困扰西南部城区发展的一个“死扣”,让西南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得以充分伸展。

多个提案迁建殡仪馆

说起郑州殡仪馆的迁建,嵩山路办事处黄岗寺社区主任荆秋生多有感慨,因为与殡仪馆为邻,黄岗寺这三个字,也被赋予特殊含义,成为火葬场的代名词。由于设备比较落后,火化时的烟灰,经常会飘落在他们的院落,老百姓也很少端着碗在外面吃饭,村民自家地里种的菜,也要说成是其他村的,才能卖得快。

随着城市的扩张,原来位于城郊的郑州市老殡仪馆紧邻南三环,郑密快速通道经过此处,郑少高速、郑尧高速、环城快速路离此不远,市民或者游客由此进出市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殡仪馆,冒着黑烟的烟囱,让人心里一沉,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殡葬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建设更大规模的新馆。郑州市殡仪馆副主任刘凯介绍,郑州市殡仪馆建于1964年,占地49亩,当时设计的火化能力为每年2000具,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郑州市的人口总量从当时的100多万人增长到现在的600多万人,现在每年的火化量平均已达1.2万具,现有的殡仪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迁建殡仪馆,成为政府和市民的共同愿望。1994年,郑州市就提出了搬迁殡仪馆的设想,随后,历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案搬迁殡仪馆,但因选址难等原因进展缓慢。

河南省将郑州市殡仪馆迁建列为8511重点项目,郑州市将殡仪馆搬迁列入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2009年,郑州市正式启动殡仪馆搬迁项目,在二七区侯寨乡三李村的沟壑区选定333亩土地建设新殡仪馆,规模是原有殡仪馆的7倍,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整体搬迁。

上下齐心快速推进

郑州殡仪馆的搬迁工作要快些,再快些。郑州市新的领导班子决定,市殡仪馆迁建工期从原来计划的3年缩短为一年半,2011年6月底前老馆要拆迁完毕,新馆投入使用。市委书记连维良多次实地调研,召开项目推进会,关注项目进展情况。

一定要把郑州市的大项目落实好,把民生工程的好事办好。接到任务的民政系统快速行动,市民政局领导带队,抽调精干人员统筹搬迁事宜,项目所在的二七区同时成立了殡仪馆迁建协调工作指挥部,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炳林任指挥长,全力配合市民政局做好迁建工作,两级民政系统统筹协调,制定了科学完善的方案。

受传统观念影响,搬迁工作充满曲折。据介绍,在老殡仪馆存放的骨灰大约有3万多个,经过广泛宣传和耐心工作,一些家属在规定时间内将亲属的骨灰迁走,但还有近两万个无主骨灰盒的搬迁成了难题。

为了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二七区殡仪馆迁建协调工作组变积极协助为主动作为,郑州市殡仪馆在骨灰堂的旁边为其腾空一间房屋,作为工作组的临时办公场所,24小时为群众提供服务。吉林长白山市的胡春珍女士,看好“吉时”提出要在早上五点半把骨灰取走,工作组热情接待,这位异地市民连声称赞“郑州服务”名不虚传。 二七区民政局20多名工作组成员克服畏惧心理,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用7天时间把近20000个骨灰盒搬到新馆,在脏臭异味的环境中转移123具无名尸体。其间,没有一例群众上访,没有出现一起纠纷。服务小组还为居民办理骨灰盒退费57万余元,没有出现一分钱差错,项目搬迁期间,仅二七区民政局的干部职工就参加各种义务劳动1500多次。

一方面做好老馆拆迁,一方面抓好新馆建设,争取早日投入使用,两级民政部门的科学部署协调作战,以人文服务和谐拆迁赢得支持,为项目提早完成争取了时间。去年12月底,老殡仪馆的标志性建筑——骨灰塔及火化烟囱被拆除,今年5月30日,老殡仪馆最后一座未拆除的建筑物——吊唁大厅被放倒,郑州市殡仪馆实现了整体搬迁,比郑州市项目办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个月。

殡仪馆顺利搬迁的背后,体现了两级民政部门上下同心的执行力,代表了社会各界发展经济的凝聚力,是落实省委市委“关键在做”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馆迁建 西南城区气象新

“殡仪馆搬走了,企业对这个地段的投资更有信心了”。昨日,亚星地产公司宣传部负责人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认为这对企业发展和西南部城区经济发展都是个重大利好,由衷感谢社会各界的辛勤劳动。

亚星集团从2003年开始运作其在西南城区的项目,开发第一个地产项目是亚星盛世,现在又积极参与了黄岗寺城中村的改造项目,他们看中的是这里的区位优势、南水北调工程无法复制的环境优势、二七新城的宏伟规划。公司企划部负责人表示,殡仪馆的搬迁加快了他们运作项目的速度,公司要建设郑州西南门户的亮点项目。

殡仪馆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是从传统思想和文化习惯来看,所有人又不愿意与殡仪馆做邻居。

“现在开发商的担心没有了”。二七新城管委会副主任赵阳说,老殡仪馆搬走后,绿城集团、绿地集团知名开发商接洽投资,他透露,前几日还有一家广东商人提出在老馆址建设大楼的设想。

一馆迁建,郑州西南部城区气象新。二七区委书记朱是西站得更高,他认为,殡仪馆的迁建不仅打开了二七新城建设的“死扣”,同时,根据郑州市建设郑州都市区的构想以及提出的十大组团发展规划,郑州市要在西南部城区建设文化生态宜居城,面积在二七新城的范围内增加两倍,殡仪馆的搬迁为西南板块的组团大发展扫清了障碍。

临运河、接立交、扼守郑州西南入市门户,老殡仪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关心郑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开始了殡仪馆搬迁后的畅想。目前对这块地使用方面的初步意向是:建一座高层地标性建筑,其中20亩用于建设,35亩用于绿化,不仅可以给郑州市西南地区增添现代化气息,又可以让市民和游人在此休闲观光郑州西南板块的生态、自然美景。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此修建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有效缓解郑州市区入市口停车难的问题。

“站在三环向北看,高楼大厦一片片,站在三环向南看,一下回到贫困县。”这是坊间流传的一个顺口溜。郑州以三环为界,北三环、东三环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城市体,西三环这两年开始发力,只有西南部的三环以外还是一片沉寂。随着郑州市殡仪馆的整体搬迁,郑州西南部城市将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西南部城区的投资建设高潮即将到来,郑州市城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构想将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