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冬 高凯)受惠于农用机井升级改造等因素,去冬今春的持续干旱对新郑市夏粮丰收影响不大。近日,记者了解到,随着该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高效农业发展迅猛,冬小麦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今年夏粮总产预计较去年有小幅增长,达到14.82万吨,平均亩产333.87公斤,较去年增长3%,实现夏粮连续7年增产。
升级改造后的农用机井在今年的夏粮丰收中立了大功。八千乡东王马村村民马建军告诉记者,以前遇上这样的干旱,村民们浇地要排队等上好几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麦苗旱着,今年则轻轻松松地浇了三四遍;以前一亩地要浇上一个小时,花上40块钱左右,现在浇一亩地只需半个小时,花四五块钱。今年,他家的地从未“喊过渴”。
新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对现有农用机井进行综合配套升级改造。按照“有防盗井台、有配套水泵、有地埋电缆、有地埋管道、有智能控制系统、有标准出水口、有管护机构”的“七有”标准,实现“省水、省电、省地、省时、省钱,防盗、防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五省、两防、两提高”目标。同时,大力实施八千乡万亩低产田机井综合配套示范区、龙王乡万亩中产田机井升级改造示范区、城关乡万亩高产田节水灌溉示范区、孟庄镇万亩林果节水灌溉示范区、具茨山万亩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等五个万亩示范工程,通过统筹规划、同步推进,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施机井升级改造后,新的灌溉设施不仅帮助了农民解决旱时用水之急,还节省了人力、物力,实现高效灌溉农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2010年,新郑市共升级改造机井2000眼,直接效益面积达10万亩,节省资金900万元。今年,该市将再升级改造3000眼机井。
此外,在今年抗旱浇麦阶段,新郑市组织了3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分包到行政村,指导广大农民进行抗旱春管。这300多名科技人员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广大群众科学抗旱,开展抗旱灌溉技术指导和麦田管理技术服务工作。开展苗情、墒情、病虫“三情”调查,做到因苗制宜、分类指导,提高田管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热线电话、培训班、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把田管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抗旱促春管中的技术难题,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
而各种惠农补贴也大大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良种更新换代,使良种区域化布局更加合理。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新郑市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数额超过6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