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父美食玉糁羹
王云峰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我想起了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儿子苏过的爱父之情。
苏过(1072~1123),北宋文学家,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是苏东坡的三儿子。苏过从小就跟随在父亲苏东坡身边生活,苏东坡因官运不好,中、晚年后多次遭贬,而且越贬越远,最后贬到“南荒之地”海南岛。苏过对多次受打击的父亲很同情,从小就很爱父亲。
苏东坡第一次受冤(乌台诗案)入监时,七岁的苏过就嚷着要跟大哥苏迈一起到京城照顾父亲,但因他当时太小,被母亲叫住。后来苏东坡被贬谪黄州,为了生活,苏东坡只好下地种菜,来补贴家支。童年的苏过时常帮父亲种菜浇水,孩时就懂得关照父亲。苏东坡五十九岁时,再次受贬到广东惠州。已二十多岁的苏过主动提出陪父亲到惠州照顾父亲。三年后,苏东坡长子苏迈带家人到惠州与苏东坡团聚。可就在此年,六十二岁的苏东坡再次被贬到“南荒之地”海南儋州。已婚的苏过将妻儿留在惠州,与兄嫂同住,坚然地挑起书担,跟随年老的父亲到儋州,照顾父亲的生活。
当时的海南,被称为“南荒之地”,生活较为艰苦。水稻种植不多,遇上自然灾害,常常缺粮,苏东坡曾诗曰:“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灾年,人们只好以山薯(薯蓣、山药)充饥。苏东坡来海南时间不久,天天吃山薯稀饭很不习惯。由于吃得少,身体越来越差。这可急坏了儿子苏过。
苏过从小跟随父亲一起生活,苏东坡是美食家,苏过对美食多少懂点。他想,把山薯弄成有味道的美羹,这样也许父亲爱吃。苏东坡原来吃的山薯饭,是从当地人那里学来的,即把山薯切碎后,与少许大米、杂粮合煮成稀饭,米少山薯、杂粮多,吃久了就会腻,不想吃。苏过煮的山薯羹,有味道,把饭变成了一款菜羹,比山薯稀饭好吃得多。
品尝苏过弄的山薯羹后,苏东坡很高兴,不但味美爽口,而且深感儿子爱父情深。苏东坡感到,这不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碗薯羹,而是儿子苏过对他的浓浓之情啊。他即兴作诗一首:“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做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苏东坡的诗,除反映了他们父子的深情,还把山薯羹,写得诗意浓浓,很有美感。并给山薯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美名:“东坡玉糁羹”。
从东坡玉糁羹的美诗中,不但看到苏过爱父之心,而且还看到了苏过爱父的细节,“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有美食家之称的苏东坡,把玉糁羹称成是苏过的“新意”,而且还是“忽出”的,可见苏过用心良苦,给父亲一个惊喜,让父亲吃得更高兴。真是爱父之情既浓又深。
苏过的玉糁羹故事,不但创出了苏东坡菜系的一道美食,而且还演写了一个千古传颂的爱父情深的故事。(2011年父亲节为6月19日——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