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经历会产生不同的生活感悟,引发不同的思想情感,从而影响着各自的行为气质,使每个人的生命焕发出不同的光彩。作为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生命的年轮早已深深打上了红色的烙印。红色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与记忆紧紧融合在一起,深深地铭刻在我的人生轨迹中。
从记事起,我接受的就是红色教育。《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当年的红色样板戏奠定了我对红色的最初记忆。那时的我,不仅对每部戏的人物了如指掌,情节如数家珍,而且大段大段的唱词也是张口就来,甚至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想来,样板戏虽然带有特定环境下的时代烙印,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但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却成为埋在我幼小心灵里的精神火种,最终成为我人生的启蒙。
后来,革命战争影片风靡全国,战争场面、英雄形象通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电影一遍一遍传导给我,时时刻刻影响着我。白山黑水间抗日英雄所向披靡的冲锋、漫漫长征路上勇士先驱们爬冰卧雪的行军、上甘岭上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坚守,占据了我纯洁幼小的心灵。那是一个说英雄唱英雄演英雄的时代,物质生活的贫乏,宣传方式的落后,并不能阻挡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产队除了隔三差五放电影外,还时常请说书人讲红色段子。说书调其实就是河南坠子,一把弦子一架鼓,一对简版,一男一女连演带唱还要拉弦奏乐,当年给5元钱说书人能唱4个小时。对村民还有那时的我来说,听说书不仅是打发闲暇时间、丰富业余生活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享受。晚饭后,辛劳了一天的乡亲们提着小板凳走出家门,聚集到事先约定的场院,或是小学操场,或是饲养场,或是打麦场,在徐徐落山的夕阳下,在缓缓散尽的炊烟中,伴随着时缓时急的鼓点,余韵悠长的弦音,在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说唱中,一个个英雄形象血肉丰满、活灵活现,一环环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说书人总是在说到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来个且听下回分解,每到这时,乡亲们常常会给说书人加2块钱接着听下去。《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中肖飞、马英等一批抗日英雄群体的身影就这样活跃在了我的脑海。看多了,听多了,心里便萌生了当英雄的意念。放学后,村里的小伙伴常聚在一起,戴着用柳条野草编成的帽子,手持自制的小木枪,分成若干小队练打仗,有的充当日军,有充的当国军,我总是和伙伴们抢着扮演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我们把土堆当山头,把草窝当掩体,用棍棒作机枪,嘴里还不时“嗒嗒……”地模仿机枪声,时而发出“仇恨”的呐喊将一队队“反动派”击倒,接着冲上高地,在飘扬的“军旗”下高唱战歌雄赳赳地展示胜利者的威武形象。我们玩得非常投入,对演练中的不规范动作,我和小伙伴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予纠正,还经常有人被取消战斗资格。练打仗虽是一种玩耍,但那种庄严、神圣和胜利者的光荣与自豪感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潜移默化中,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有了憧憬。英雄的共产党人正义的气质,坚贞的品性,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勇于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给予我生命强力的支撑。继承革命遗志,“当新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爱国奉献的信念也随着岁月更替加深了印痕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红色氛围的熏陶,似乎在我心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高中一毕业,我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真正成了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当年的那种兴奋,那股豪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我终于可以为自己信仰的旗帜添一抹亮色了。凭着那股热情与朝气,我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艰苦磨炼自己,20年生活战斗在边防一线,入了党,提了干,多次立功,年年受奖。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生活就是奋斗,奉献就有快乐。这红色情结时刻激励我笑迎一切,把坎坷踩在脚下,将风雨化作彩虹,鞭策自己不因时代动荡而放弃学业,不因生活艰辛而忘却奋斗,也不因前途迷茫而丢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