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管名声在外带来对其审视新视角
物价比美国高关键在于“干多挣少”
教授治校是为回应“钱学森之问”
社会公平关系到中国未来
“限塑令”的三年之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限塑令”的三年之痒
反弹困局 “痒”在何处 “扩编”之争
我市伏牛路四小学生表演情景剧呼吁拒绝“白色污染”
志愿者在街头派送环保购物袋 (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英茂

3年前的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开始实施。这份被人们称之为“限塑令”的通知规定:全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时隔三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在市场上仍随处可见,免费塑料袋重出江湖,超市中免费的连卷塑料袋用量大增,商场更注重卖塑料袋而非“限塑”。面对此情此景,有人戏称“限塑令”遭遇了“三年之痒”,有人认为“限塑令”太温柔,国家有关部门则准备扩大限塑范围。

“限塑令”难以奏效的原因何在?“限塑”的范围是否应当扩大?如何才能达到“限塑”进而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这些话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亦喜亦忧

“要袋子吗?”超市收银员一边熟练地扫描着商品条形码,一边问顾客。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我市各大商场、超市上演着。

在人民路上的丹尼斯大卖场,记者看到,消费者在收银台结账时,大都拿着自备的可降解手提袋或无纺布袋,付费购买塑料购物袋的多是一些年轻人。据了解,“限塑令”实行以前,该店每天要免费提供1.5万个塑料袋,现在可降解的收费塑料袋每天的使用量只有200个左右,超过8成的顾客都是自带购物袋。

在“收费杠杆”的作用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锐减,“限塑令”发挥了很大作用。东明路上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路女士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以来,各大商场和连锁超市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使用,小号环保购物袋每只售价约为0.3元、中号的为0.5元、大号的为1~3元,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自带购物袋来购物。

三年来,“限塑令”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一家网站调查显示,有80%的人表示“限塑令”实施后,有意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基本没有减少”的只占18%。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的塑料袋减少2/3以上,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了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折合标准煤5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多万吨。

与商场、超市严格执行“限塑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众多集贸市场、街头小店、流动摊点普遍免费提供塑料袋,成了“限塑”的“盲点”。

在南阳路上的刘寨综合市场,市场内商贩的三轮车和摊位上,花花绿绿的塑料袋随处可见。无论是买几元钱的菜,还是购买几十元钱的水果,商家都会免费提供塑料袋。记者向一位水果摊主要来一个摸上去感觉比纸还薄的白色塑料袋,用手轻轻一扯就破了,显然这是国家禁止使用的超薄塑料袋。

记者问摊主这种塑料袋是否属于可降解的塑料袋,“没事,这个塑料袋保证你能把东西提到家,要是不放心,我可以再给你多套一个袋子,一个塑料袋不就是两分钱嘛!”摊主答非所问地告诉记者,他一天要用去近百个塑料袋,成本也就是一两元钱。

市场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超薄塑料袋从何而来?一些摊主告诉记者,大的批发市场有专门销售塑料袋的店铺,如果不想跑路,塑料袋用完了打个电话,还有人送货上门。在黄河食品城,记者见到多家批发塑料袋的门店,50个超薄塑料袋的批发价为1.5元钱,每只仅合3分钱。

反弹困局

三年前,“限塑令”风风火火推行时,有媒体预言,塑料袋的使用量一时会明显减少,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反弹,久而久之,塑料袋的使用量会缓慢接近原来的状态……

与此相佐证的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调查显示,在“限塑令”实施第一年,全国农贸批发市场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高减少达60%;第二年,仅减少了20%;如今,这一比例降至10%。

“限塑令”规定商家可以免费提供卷帘袋给消费者,用于包装水果、蔬菜、干果等生鲜食品。“限塑令”实施后,我市各个商场、超市的付费塑料购物袋的购买量虽然不多,免费的连卷塑料袋用量却急剧增加。

丹尼斯大卖场的一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商场免费提供的手撕袋不在“限塑”范围内,很多消费者便多撕几个,将购买的物品装入其中当塑料袋使用。现在,丹尼斯大卖场每月消耗连卷袋2000多公斤,比推行“限塑令”之前多出了1000多公斤,造成了很大浪费,也使“限塑”的效果大打折扣。

经过调查,省政协委员原思国发现,集贸市场是“限塑令”执行最薄弱的地方,兰州、郑州、成都、广州几个城市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执行率仅有20%至40%。分析“限塑令”反弹的原因,原思国认为有四大因素:个体商贩执行得没有动力,市场监管不完善,生产、销售塑料袋的源头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民众的环保意识薄弱。

在公众眼里,“限塑令”执行的效果怎么样?百度调查显示,61.2%的网友认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从2009年起连续两年进行的调查也显示,“限塑令”的辐射范围多局限在大型超市,免费塑料袋已在农贸市场卷土重来。自然之友河南小组项目负责人王克科说,“限塑令”规定塑料袋厚度不能低于0.025毫米,为的是提高塑料袋的利用率,但农贸市场提供的基本上都是超薄袋,很难二次利用。

从起点费尽周折运行一圈之后,却好像又回到了原点,“限塑令”似乎陷入了反弹怪圈。

“痒”在何处

人们曾寄予厚望的“限塑令”,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戏称,“限塑令”遭遇了“三年之痒”。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何处呢?黄河食品城的一位塑料袋批发商向记者坦言,自己经营的既有可降解的塑料袋,也有超薄塑料袋,一卷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购物袋的价格是7元钱,而超薄塑料购物袋的价格只有一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大多数摊贩自然愿意购买超薄塑料购物袋,街头的摊贩之所以违规向顾客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为的是招徕顾客,因此可降解的塑料袋很难推广。

在该店挑选塑料袋的一位姓王的女摊贩也附和说:“俺是卖菜的,顾客有时为了一两毛钱还要讨价还价,如果花同样的钱,别人免费给塑料袋,你不给,谁还来买你的菜?”

“您在购物时会使用环保购物袋吗?”问到这个问题,正在黄河路菜场买菜的市民刘女士回答:“没想过那么多,不管卖家给什么塑料袋,只要能用就行了!”记者看到,刘女士手里拎了5只塑料袋,薄薄的袋子里装的蔬菜可以一览无余。

这种声音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想法。商家免费提供,消费者乐意接受,皆大欢喜之下很多人并不关心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这种消费惯例,多年来商贩和消费者都习以为常,尽管多数人对“限塑令”表示认同,但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在一些消费者看来,“限塑令”的制度设计并不完善。刘女士认为,“限塑令”只是把无偿提供塑料袋变为付费而已,如今很多超市、商场的注意力已经从“限塑”变为“卖塑”,除了坚持“用塑”收费,难以见到“限塑”方面的宣传,“限塑令”逐渐被很多人淡忘,商家注重“卖塑”很难引导消费者树立环保意识,起不到治本的效果。

推行“限塑令”,目的是减少“白色污染”,但自备布袋等环保购物袋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关心购物袋是否环保。“塑料购物袋每个两三毛钱,不少年轻人对花钱买个购物袋并不在乎。”花园路上的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认为,“限塑令”推行效果有限,老年人为了省钱就自带购物袋,不少年轻的消费者却已经渐渐习惯了塑料袋收费使用。

“限塑令”为何在农贸市场、街头摊点难以落实呢?很多人归结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金水区一位不愿具名的工商管理人员却向记者大倒苦水说,“限塑”工作由发改委、商务部门牵头,工商、质监、城市执法、环保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质监部门负责塑料购物袋的生产企业监管,城市执法部门负责街头摊点违规使用塑料袋的治理,多部门监管有时很难形成合力。

农贸市场是“限塑”的一大难点,工商人员也经常进行重点检查,商户们却常常与工商管理人员玩起了“猫鼠游戏”。很多摊贩都是准备两种塑料袋,遇到管理人员来检查时就将可降解塑料袋摆上台面,把超薄塑料袋藏起来,“风头”过后又“旧病复发”。而一些小作坊白天生产合格的塑料袋,晚上就调试机器生产超薄塑料袋,执法部门很难调查取证,往往是劲没少使,监管效果却很不理想。

“扩编”之争

另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限塑令”还留有很多死角,推进步伐过于“温柔”,必须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实现全面“限塑”。

在日前召开的“限塑令出台三周年”主题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在抓紧调查研究,准备将书店、餐馆、医院、药店等场所纳入“限塑”范围。同时,实施“限塑令”要纳入到全国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农村文明集市的建设考核工作中去,成为一项硬性指标。

对于扩大“限塑”范围,相关各方有何看法?记者电话采访了省会几家大型医院,院方多表示从医学角度考虑,“限塑”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赞成扩大“限塑”范围。很多饭店经营者也表示,饭店打包现象比较普遍,如果顾客为打包的塑料袋买单,也许能够相应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饭店则可以节约成本,一举多得。

一些市民认为,眼下扩大“限塑”范围的时机还不成熟。在黄河路农贸市场买菜的市民李大妈说:“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以后到饭店吃完饭打包带剩菜回家、到药店买药使用塑料袋也可能收费,现在市场上超薄塑料袋到处都在免费使用,这一块都没有管好,再扩大范围我觉得也许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塑料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一时并没有更好的替代物,这是制约“限塑令”推行的一大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近日指出,“限塑”替代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限塑令”实施后,以无纺布购物袋为代表的各种“环保袋”应运而生,但这种购物袋在生产过程中要比生产塑料袋消耗更多的原料,应鼓励重复、多次使用,滥发、滥用环保袋将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消费者应当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针对“禁塑令”出现的反弹现象,省政协委员原思国在省政协会议上“献计”说,要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提高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让公众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引导大众逐渐养成少用、重复利用购物袋的习惯,形成循环经济的消费理念;从塑料袋生产源头上加以严控;还要对超市生鲜区、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塑料袋“泛滥区”加大监管力度。

超薄塑料袋因为方便、便宜有其存在的基础,要解决目前“禁塑令”所面临的困境,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认为,必须打出“组合拳”:一方面,要采用打击和控制手段,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组织科技人员大力开展攻关,研究和开发塑料袋的替代品,尽可能地降低产品成本,增加消费者的使用便利性,这样才能收到治本之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