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道报别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老好人”隐喻精神通胀的时代寓言
大学校长不应沉迷这“哥”那“叔”
让群众骂娘 天塌不下来
女子冒充他人上大学 揭入学背后漏洞
cpy11072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老好人”隐喻精神通胀的时代寓言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处事圆滑、不讲原则、到处和稀泥的“老好人”。而且这种“老好人”往往能在评优、晋升等场合胜出。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00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61.1%的人确认自己身边的“老好人”非常多或比较多,30.5%的人感觉一般,仅7.3%人的表示自己身边少有“老好人”。(《中国青年报》7月5日)

在我们这个崇尚中庸文化的国度,“老好人”的存在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语境。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之“归咎”于人情社会——情面比制度重要,关系比能力重要,“老好人”自然容易获益。但在人情社会逐渐走向穷途末路的今天,“老好人”却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这其实隐喻着精神通胀的时代寓言。

“老好人”不一定是“坏人”,但“老好人”却一定意味着社会责任担当的淡漠,更意味着是非观念的模糊和道德原则的溃败。譬如面对内部腐败无人检举揭发,导致贪官横行十数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麻木不仁的“老好人”团体生态;再譬如“围观猝死”、“不敢伸手”之类“老好人”群体作风。显而易见,从某种个体的性格品质演化成群体的生存法则,这无疑就反衬出了社会性的精神泡沫和信仰缺失。

我们的精神世界曾经无比富庶。放眼历史,数千年文化的积淀,铸就了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精神风骨。从古至今,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战火硝烟,乃至于近现代被侵略被奴役的黑色岁月,我们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呐喊,大师与巨人频出,引领整个时代。但如今,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都有学名叫“通胀”、俗名叫空虚的征兆,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正在折射出这种精神的功利化与“通胀”迹象。而“老好人现象”不过是“精神通胀”的一个现实注脚罢了。

该做的事情不想做、该做的事情不敢做,争当“老好人”——在社会领域,类似关乎精神矮化的现实注脚比比皆是。在当前这个娱乐精神攻陷一切、功利主义渗透一切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信仰缺失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救赎的程度。

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好人”的盛行让社会缺乏了内涵和活力。当前,我们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在陌生人社会中,失去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如果“遍地都是老好人”,我们又将情何以堪? 陈一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