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崔颢和他的《黄鹤楼》
幸福的眼睛
牡丹(外一首)
心中的故乡
《北京饭局》
连载
连载
儿子成了墙头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儿子成了墙头草

孙道荣

刚回到家,儿子就黏糊糊地凑了过来:“老爸,你终于回来了啊。我想死你了。”明明知道儿子讲的话不靠谱,因为我只不过出去了不到两个小时,想什么想啊?但心里还是热乎乎的,不管怎么说,能和青春期的儿子,保持这样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还是让人满足而惬意的。

直截了当问儿子,想干什么吧?儿子挠挠头,说,下午我想出去找同学打打球。我毫不犹豫点点头,答应了儿子。星期天,打打球,既锻炼了身体,又联络了同学情谊,没什么不好。儿子煞有介事地拍拍我的肩膀,还是老爸开明,不像老妈,总是婆婆妈妈的,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做。我瞪了儿子一眼,不许这样评价妈妈。在儿子打球的问题上,我和妻子的意见确实不统一,我赞成儿子适当地锻炼,而妻子认为,进入中学后,儿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搞好学习是第一要务,球嘛,能不打,就尽量别打。观点不一,难以调和。

吃过中饭,儿子就抱起篮球,冲出了家门。妻子意欲阻拦,儿子远远地甩下一句,老爸已经同意了的。说完,绝尘而去。看着儿子的背影,妻子扭回头,生气地问我,早上你不在家,儿子向我提出去打球,已经被我拒绝了,怎么你一回来,就不问青红皂白,又同意儿子出去打球?一个喊生姜,一个讲不辣,这儿子还怎么管?

我没想到,儿子是在向他妈妈征询未果的情况下,又转而投向我的。这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察言观色,利用父母的不同观点为己所用?

有了儿子后,我们家的生活中心,就开始围着他转了。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大人们最喜欢问儿子的一个问题是,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遇到这样的问题,儿子总是眨巴着眼睛,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然后歪着脑袋,用手指点兵点将,最后,他会用一只手戳戳妈妈,然后用另一只手点点爸爸,嗲声嗲气地说,我都喜欢。大人笑翻。不过,稍长之后,儿子也渐渐“狡猾”起来,再遇到类似问题,他会一脸神秘地回答,这是秘密,不告诉你!巧妙地避开了锋芒。

儿子对于我和妻子的感情,是波浪形的,大多的时候,儿子和妈妈亲密一些,偶尔的时候,会倾向我这边,那多半是他在妈妈那儿遇挫的时候。儿子上学后,我担心路上不安全,正好那段时间我的工作也不是很忙,所以,就每天接送儿子。这遭到了妻子的极力反对,认为不利于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儿子自然乐意我每天接送他,所以,那段时间,儿子跟我显得特别亲,在家里,一有空闲,就会和我黏在一起。

然而,没过多久,儿子对我又疏远了。我觉得儿子渐渐大了,应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可以每天晚饭后,帮助妈妈洗洗碗。没想到,我这个建议,首先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她认为,孩子的家庭作业很多,要抓紧时间写作业,不能分散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几个碗,也没必要劳顿孩子,再说他也洗不干净,他洗完了,自己还得重新洗一遍。有了妈妈的支持,儿子显得理直气壮,每次饭碗一丢,就溜进房间,说是写作业去了。儿子再一次将天平,倾向了利于他的那一边。

儿子长大了,儿子也成了墙头草?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每次当我们夫妻意见相左时,儿子的选择,毫无例外地会倒向利于他的那一边。趋利避害,儿子没有错。有错的是我们。当父母成了一堵对立的墙,固执地各自站在墙的一侧时,孩子难免成为墙头草,为风向所左右。如果父母不是一堵墙,而是一块平坦的土地呢?

不让孩子成为墙头草,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别在孩子面前竖起一道墙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