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陪评委吃饭”是一碗投机的春药
影 子
城市的风景不在屋顶
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奔富路
当党员应有党员样子
小山村见证一段民族血泪史
巍巍五云山 绵绵红色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山村见证一段民族血泪史
岭军峪日军大屠杀纪念碑前,老人向记者讲述历史

本报记者 黄永东 宋 晔 通讯员 连敬春 文/图

古荥镇岭军峪村的上河王自然村,是郑州西北邙山头上一个不大的村落,见证了上个世纪一段民族血泪史。

1941年10月3日,日本侵略军攻进古荥镇上河王村,烧杀奸掠,全村56户人家几乎家家有人被害,96位村民惨遭杀害,尸横遍地,血染全村,为不受凌辱,妇女纷纷投井自尽,计有20余口,慷慨壮烈……

时间过去了近70年,村里经历过那场灾难的老人大多已辞世。曾担任过村支书的李玉梅老人,今年75岁,大屠杀当日因为外出逃过一劫。李玉梅说,中秋节是大家团圆欢聚的日子,而在上河王村,因为大屠杀发生在中秋节前夕,大部分人家遭遇了骨肉分离,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中秋节前后是村民祭奠的日子。

村里的梁金玉老人,曾写过一篇《血染中秋月》的文章,记录大屠杀的事。梁金玉介绍:“我当时只是个3岁的孩子,被妈妈抱着躲在屋内的地洞里。我吓得直哭,妈妈就用手捂紧我的嘴巴,但又怕把我闷死;一松开手,我又哭了,就赶紧再捂上。日本鬼子使劲砸门,为了我们全家人不暴露,爷爷不顾拦阻,挺身而出。我爸和我叔见状也从洞里跳了出去。结果爷爷和叔叔被打死在院子里,爸爸挨了一枪后翻过院墙,躲进红薯窖捡回一命。大姑和二姑因不愿被鬼子侮辱而跳井自杀……”有一位练过武术的李姓村民,见日本兵轮奸自己的女儿,奋力打死了俩鬼子,后被捆住活活烧死;一位叫杨长妮的村民因与日兵搏斗,后被生生剥皮,疼死前两手在地上抓出俩土坑……老人们的回忆使我们感受到大屠杀的血腥,日本兵的残暴令我们痛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邙山头上的小村子遭遇如此浩劫呢?

史料记载,在1940年前后的中国版图上,存在平汉铁路与陇海铁路两条十字形交通大动脉,郑州正位于其交汇处,平汉铁路通过邙山脚下的大铁桥穿越黄河。战争期间,为保运输畅通,邙山头因其制高点俯视黄河铁桥,从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上河王村所处位置是邙山头最南边的一块高地,当时由国民党的一支部队把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2月,日本凭借其优良装备,沿平汉铁路南下,攻占安阳,直逼黄河北岸,担任防守的国民党军无奈炸毁了黄河大铁桥。同年6月,徐州会战后,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再次威逼郑州,国民党军又被迫挖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阻兵,在郑州和中牟间形成一条新黄河。这些举措打乱了日军沿平汉路直攻武汉的计划。

1941年10月2日,日军110师团5万余人,兵分3路强渡黄河,向郑州进犯,4日郑州沦陷。上河王村的惨案即发生在这次战斗中。

日军1941年进攻郑州是策应其长沙战役的一场佯攻,黄河以北日军渡河进攻郑州的目的是牵制国民党军河南战区的兵力,使其无力南下进攻日军防守空虚的武汉。

光阴似箭。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年,村民在邙山头修建岭军峪日军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告诫世人,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如今,纪念碑旁正在建设新民房,邙山头上已经修起了漂亮的公路,从山顶驱车可直达黄河边,昔日桥头堡位置已经变身为风景名胜区。时代变换,山河仍在,无言中见证着人世间的正道沧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